潘福莹
人物介绍潘福莹,

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浙江嘉兴人。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曾任中央电工器材厂电池部主任。1942年赴美国实习。1946年回国,任资源委员会汉口电池厂厂长。建国后,历任电子工业部长江电池厂总工程师,天津电源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和第一、三届理事。长期从事电池研究和制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研制成功多种电池。四十年代从美国引进干蓄电池技术设备,为发展我国电池工业奠定了基础。是扩建长江电源厂和筹建天津电源研究所的主要技术负责人.1958年,潘福莹协助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化学电源研究所,先后主持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等多个重点工程所需电池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航天事业发展和化学与物理电源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1960年,帮助越南兴建海防蓄电池厂和文典干电池厂,获得越南政府授予的友谊奖章
生平简介潘福莹,1912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1925年以高分进入嘉兴秀州中学读书。六年的中学生活他树立了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志向。他对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因政府无能、国弱民贫而备受外国列强凌辱的历史痛心不已。1931年高中毕业后,报考南京中央大学,进入该校化工系就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因品学兼优,被校方聘为化工系助教。
▅1937年5月,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妄图鲸吞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的形势下,心存抗日救国的潘福莹认为不能再蛰伏书斋,应该做些有益于抗日的实事,遂毅然接受了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的聘请,担负起了上海电机制造厂电池部主任的职务,并在接事两个多月之后,从改进生产工艺入手,使该厂因质量不良而停产的干电池产品恢复了生产。1938年8月,继“七七”事变之后而爆发的上海“八一三”战争,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政府当局依其长期抗战的方针,上海电机制造厂及其电池部改隶其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厂,潘福莹被改任主管电池生产的电池组组长兼工程师,此后不久即随厂迁往湖北汉口。随着日军的不断南侵与西扰,这个厂先于1938年8月迁向湖南湘潭下摄司,继之又于1938年11月迁往广西桂林。每到一地无论物质条件何等艰苦,厂房及其设备如何残缺不全,为满足抗日前线对电池的需求,潘福莹总是在草草安排之后,竭尽心智地组织下属利用越来越简陋的工具设备,生产出抗日前线急需的电池,而且还奇迹般地研制出供抗日部队地面通信和飞机应用的铅酸蓄电池。潘福莹也因此得到资源委员会的明令嘉奖。
▅1942年,已迁至桂林的中央电工厂电池部,在潘福莹的策划与管理下,其生产规模与技术力量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当年7月他被委派到美国去实习和考察电池制造技术。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充实自己,更利于提高国内电池工业生产水平。他到达美国后,由于当时中国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盟国,他及与他同行的其他实习人员均受到较好的接待。一些在当时颇为知名的美国电池厂家,如国家蓄电池厂(National)、惠拉特(Willard)、固而特、爱迪生(Edison)等蓄电池厂,永备(Eveready)、悦华(Ray-O-Vae)、保久(Burgess)、南方等干电池厂,以及有关的原材料制造厂,都友善地接待了潘福莹等的实习与考察。1944年,惠拉特蓄电池公司因潘福莹才华出众,还介绍他加入了美国电化学学会。
▅1946年底,潘福莹学成归国。当时,国民政府首脑机关已先后从重庆迁回南京。1947年3月,他被资源委员会任命为汉口电池厂厂长。由于他把从美国购置回来的一系列新型生产设备和若干稀缺的原材料,以及他积四年的精力吸收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新建的生产线,使该厂的干电池产品质量与产量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好景不长,内战加上政府腐败,贪污成风,民不聊生,不仅他开发新产品、振兴电池工业的怀想归于幻灭,就是维持工厂的生计也日见困难。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潘福莹同中国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此前,他还在武汉解放以前就拒绝了有人要他去国外另作他图的邀请,认为应该留在工厂,新中国不能没有电池工业。他就这样地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1950年初,汉口电池厂改隶华中电信局(后为邮电部中南邮电管理局)管理。全厂工人一致推选他作为代表参加当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邮电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是他在过去的岁月中与厂内职工同甘共苦而获得的回报。他十分珍惜全厂职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对他的信任。1951年7月,经过首次民主改革考验的潘福莹,被任命为国营汉口电池厂副厂长,1953年9月又兼任总工程师职务。这不仅扫除了他曾经有过的顾虑,而且更加激发了他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心尽力的热情,从而翻开了他生命中的崭新的一页。汉口电池厂在当时的军事代表及此后的厂党委的领导下,有职有权的潘福莹的技术领导才能不断地得到发挥,他倡导并力行的技术更新、工艺改革连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工厂的拳头产品“日月牌”电池名满中华,占领了很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厂房面积与加工设备随之大为扩充,使原来只有百余人的小电池厂,不几年就发展成为有着上千名职工的国营大厂(在当时,其规模在同行业中属中国第一)。1955年,由于他工作成绩优秀,被推选为武汉市江岸区第一届政协委员,参与议政。
▅1957年10月,潘福莹作为电池专家奉命到天津参与筹建一机部化学电源研究所。1958年7月该所正式成立,潘福莹担任了总工程师职务。
▅1958年冬,天津化学电源研究所组团赴苏联考察,潘福莹是代表团的一位主要成员。在5个月中他们先后考察了列宁格勒蓄电池科学研究所和蓄电池厂,莫斯科直流电源研究所,全苏科学院化学电源研究所,叶联茨干电池厂和萨拉托夫电池厂等。这次考察的主要成果,除了进行对口学术与技术交流之外,还为此后仿制苏式导弹用电池采集了不少技术资料。
▅1960年夏,潘福莹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国际电工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在国际性电工标准化组织论坛上占有席位。回国后,他率先在国内电池行业推行国际标准,电池行业的大多数厂家在他的影响下,开始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1960年年初,潘福莹随四机部有关领导去越南人民共和国视察有关的援建工作。在视察由中国援建的海防蓄电池厂和文典干电池厂时,他针对这两家工厂的产品质量问题,提出了改进工艺方法和纠正不当操作的建议,并指导他们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潘福莹因之获得了越南政府授于的友谊奖章。
▅1961年1月,潘福莹所在的研究所改隶国防部领导,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730部队,专事化学电源与物理电源的研究开发,为军事装备、武器系统配套。随之,他被国防部任命为该部队的总工程师,并授予技术中校军衔。这个研究所在以后的年月里,其隶属关系虽然有过数度改变,但其基本任务始终未变,迄今仍是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化学与物理电源的开发与研究交流中心。
该所为一系列国防工程、航天工程及其他民用系统提供所需的新型化学与物理电源所作的贡献,都饱含了潘福莹付出的智慧和辛劳。
辗转数千里保住了支援抗战的电池厂
▅1937年初,日本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中华大地之时,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了抗战的需要,在上海电机制造厂设置了专事电池生产的电池部,潘福莹以一介书生出任该电池部主任。当时由他统率的只有少数几名技术人员和十几名工人。“七·七”事变爆发,行将波及上海。
已改隶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该电机厂也改名为中央电工厂,并于当年8月迁往武汉,翌年4月又迁往湘潭;此后又被迫迁往桂林。在如此短短的十几个月里,要在日军炮火威逼和飞机轰炸下,特别是在当时有如潮涌的西迁或南下的人流物流和抗日部队的大范围、大规模布防和调动下,加上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和运载工具的原始性,作为这个工厂的主管电池部的工程师潘福莹,自然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使这个电池部一迁、再迁乃至三迁的重担,而且每迁至一地都要立即组织生产,提供抗日前线急需的电池。即使他管辖的范围十分有限,但对于任事不久、阅历不深的这位青年工程师来说,其任务的艰巨程度是不难想象的。他既要在紧张的气氛和险恶的环境下,不使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的机器设备及其零备件遭到无谓的损失,又要不断地激励随行的同事和工友以共赴困难的精神,消解不时冒出的恐惧心理和摆脱突然袭来的不测事件。
由于潘福莹的殚心竭虑和精心组织,特别是大家的和衷共济,换来了多次迁徙的成功,重要的机器设备基本上未遭损失,主要技术力量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与凝聚力。每迁到一个新址,潘福莹都率领众人迅速开动机器,生产出抗日部队急需的电池。更为重要的是为资源委员会保全了一套电池生产装备和一支可以依赖的技术队伍。这个电池部迁到桂林后,在中央电工厂的统一规划下,迅速得到发展。[1]
生平年表1912年11月14日生于浙江嘉兴县。
1919—1925年在嘉兴县第二高小就学。
1925—1931年在嘉兴秀州中学就学,直至高中毕业。
1931—1935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就读,直至毕业。
1935—193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助教。
1937—193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电机制造厂电池部主任。
1938—1942年任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工程师。
1942—1946年赴美国电池厂实习并考察。
1947—194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汉口电池厂厂长。
1949—1957年任国营汉口电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8—1961年任一机部化学电源研究所总工程师。
1961—196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730部队总工程师。
1965—1968年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总工程师。
1968—197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京字128部队总工程师。
1976—1978年任第四机械工业部1418研究所总工程师。
1978—1984年任电子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5年退休。
主要论著●潘福莹.化学电源进展概述.国际能源,1984,1(11):111113
●潘福莹.氢氧燃料电池.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册),p.409.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潘福莹.化学与物理电源国内外水平与差距.2000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集,北京:中国电子学会,1984
●潘福莹.中国电池的历史回顾.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会编辑。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