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海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马鼻海堤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有3个堤段:南洋段由燕窝至南门;北洋段由辰山至雷屿;赤石段由雷屿至浮曦。总长13公里,平均高2.75米,保护农田面积2万亩。当时海堤矮小单薄,挡潮能力低,较大海潮仍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1952年,进行全线整修,加高培厚,部分堤段砌石护坡,造林防护,新建涵洞23座,水闸6座。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石方4.8万立方米。由于海堤多建在海滩淤泥上,用泥土垒筑,基础处理不好,沉实较厉害,险工隐患较多。1964年后,修建缺埭、南门、燕窝3座水闸,大大提高挡潮排涝能力。1969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因11号强台风,海潮水位高达黄海高程5.34米,海浪爬高达2米,海堤决口10219米,冲毁涵闸20座,多数堤段脱坡,灾后修复时,又普遍加高培厚,重点堤段砌石护坡。70年代,几乎年年整修加固。1980年8月28日,台风加大潮,海水漫顶过水,又有25处堤段决口达5800米。灾后发动2000多名群众突击堵口并全线加高。土堤加高至5~5.5米。1981年,省财政厅、水电厅分配马鼻海堤特大防汛补助费15万元,对13公里海堤全面进行加高培厚,其中砌石护坡12公里,有500米堤段加砌防浪墙1米高,重点堤段灌浆加固,全堤受益马鼻、透堡、官坂3个乡镇、15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2万亩农田、4万多人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