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渡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历史上琅岐岛上设有江朱、海屿、吴庄、衙前4个过渡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旧渡口逐渐淤积,致使船舶难以靠岸。1976年,郊区建设局商同琅岐公社,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在南岸筹建衙前渡口,北岸选在亭江镇东岐村,建东岐渡口。两岸渡口,均建有码头。同年3~4月间,两码头同时开工,翌年10月竣工。两码头引道斜坡均为100米长、8米宽。衙前道底面长60米,斜度16.66%,东岐道底面长70米,斜度14.3%。两渡之间江面涨潮时相距约1300米,落潮时相距约1100米。1979年2月,置旧木壳渡船一艘(承载力25吨),由拖船拖带,开始接送福州至琅岐的直达班车,1982年更新为载重45吨的钢质船,每日往返16班次,月渡运各类汽车2000辆次,其他机动车5000多辆次。渡口设管理站。1990年12月,福建省交通厅调拨80吨位方舟2艘、120马力拖轮2艘投入渡运,通车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东岐与琅岐各建300吨位滚装码头一对,40客位客运码头一对,东岐码头建候船室平房一座300平方米,接线道路180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琅歧码头建综合楼一座750平方米,接线道路500米,停车场1500平方米。渡运日趋繁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