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白日每不归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感遇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1]

作品简析这首诗是组诗《感遇三十八首》的七首。这首诗写诗人归隐林下,伤春惜时,不禁怀念远古的淳朴世道以及隐士高人。开头两句“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归,指太阳回到人间,光照大地。青阳,春天的别称。两句意思是说:“光明的太阳总不回人间,春天已经到了暮春季节。”表现出伤春之情。接着三、四句:“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林卧,卧于林下,意谓退隐。无始,指大自然。道家认为万物起于混沌,有生于无,所以大自然无始无终,自在无穷。这两句是说作者望着茫茫大地,想起了归隐,希望能通过观察宇宙,领悟妙道。五、六句:“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委,委弃,凋谢。时晦,时节已晚。鶗鴂,即杜鹃鸟,古人认为杜鹃一叫,所有的花都开始凋谢了。屈原《离骚》有“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这两句说百花都在这个时节凋谢了,杜鹃鸟发出了声声悲鸣。进一步抒发了伤春之情。最后两句:“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鸿荒,指混沌初开的太古之世。巢居子,即传说中尧时的隐士巢父,他在树上筑巢而居,尧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被他拒绝了。这两句是说:“远古的浑朴世风已经衰颓,谁还能认识高士巢父?”表示对隐士高人的怀念。全诗表面意思是伤春惜时,实际意思是伤时叹世,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2]

作者简介陈子昂像

[3]

陈子昂

(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