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
胡征(1917.3.10—)
祖籍湖北省大悟县,生于河南省罗山县。原名胡秋平。幼年当过药店学徒、农林局练习生。1935年在河南信阳《豫南民报》发表第一首抒情诗《Sonnet》。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徒弟》。1936年在河南信阳主编《春潮》诗刊。1938年1月参加革命,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技术书记、编辑干事、延安市政府编辑。抗战胜利后,到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任研究员及《北方杂志》编辑。解放战争期间任第二野战军记者及《文艺工作》主编主编。1950年在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1953年调北京《解放军文艺》任小说组长。1955年春由部队转业至西安作协任驻会作家。不久,因胡风案件入狱。出狱后在《延河》当编辑,后下放到农村劳动。1978年12月调陕西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0年后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持文学研究工作。现已离休,在养病期间继续写作。有些作品行将继续问世。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重庆、桂林各地发表过诗、小说。1948年与李南力、黎风三人在东北光华书店出版短篇小说合集《未婚夫妇》。解放初期开始发表、出版诗、短篇小说。《红土乡记事》(小说集)、《七月的战争》(长诗)、《大进军》(长诗)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1953年创作一等奖。刘伯承元帅曾为《大进军》出版亲笔题辞。
[著作书目]
七月的战争(诗集)1951,三联
主席台(诗集)1951,西南人民
从后方到前方(报告文学集)1951,西南出版社
钢铁运输线(电影解说词)1951,八一电影制片厂
九龙山上(短篇小说集)1952,西南军区政治部
大进军(诗集)1953,人文
红土乡记事(短篇小说集)1954,中青
诗的美学(理论)1984,陕西人民
胡征诗选 1984,陕西人民
胡征,教授。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50年获美国丹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历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通信兵学院副教授、教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副院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语声信号处理、语音插空技术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研究,研制“图传机”获得成果。合著《沃尔什函数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胡征男,1964年4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1-1991),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1-1993),副教授(1993-1999),教授、博导(1999-至今)。曾在德国卡斯卢厄研究中心材料研究所作博士后1年(1996-1997),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系访问科学家1个月(2001),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访问学者6个月(华英学者)(2005.9.-2006.3.)。主要在纳米材料科学、场电子发射、等离子体方法(技术)及应用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在碳纳米管及III族氮化物一维纳米结构新材料、过渡金属—类金属非晶态合金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生长机制、结构表征、性质研究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例如,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以苯为前驱物催化生长碳纳米管的六元环生长机制,在碳纳米管生长机制这一前沿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发现并表征了结构新颖、截面为六边形的角面AlN纳米管,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计算阐明了形成角面AlN纳米管的科学依据,对于将纳米管从层状结构材料体系拓展至非层状结构材料体系有科学意义;发展了成本低、条件温和(~750C)的催化合成AlN纳米锥准定向阵列的方法和技术,获得了性能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场发射材料等。已在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B、Appl. Phys. Lett.、Small、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300多次,被德国、美国科学性网站专题评述2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7项已授权)。系列性大型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次(均在境外召开),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3次,双边(中美、中德、中韩)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报告6次。被邀请为学术专著(美国)、刊物撰写综述论文。J. Am. Chem. Soc.、Adv. Mater.、J. Phys. Chem. B等刊物审稿人,Chinese Phys. Lett.特约评审,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及2个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Nano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4个杂志编委。获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主持(含进行)“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等17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7)、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奖 (1994)、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纪念博士后制度实施20周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后”(2005)等奖励或荣誉。已出站博士后4名,培养出7名博士、8名硕士。目前课题组有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成员约15人。现担任教育部介观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主研方向: 纳米材料科学;场电子发射材料;等离子体方法、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