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58年创建以来,沿着正确的方向不短的发展壮大,现已初步建成了学科比较齐全,专业布局比较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市级农业科学中心。内设办公室、科技管理室、档案管理室和科技开发部等四个行政管理科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旱粮研究开发中心、油料研究开发中心,园艺研究开发中心、蔬菜研究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中心等7个业务机构。拥有试验地130亩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室和网室、温室等实验设施。主要承担省、市农业科研任务,其中承担了“优质加工型马铃薯脱毒繁育与产业化”和“龙眼良种筛选繁育及配套技术与示范基地建设”等两项在研的省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工作重点是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研究;龙眼良种筛选及高产栽培与保鲜加工研究;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引进、实验与示范推广。在花生、大豆、小麦新品种选育、脱毒马铃薯原种快繁等方面研究水平居全省领先,水稻新品种选育、龙眼管理新技术研究水平居全省先进。
建所以来,市农科所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等均取得显著成绩。现有高级人才6人,其中研究员3人,中级科技人才15人省优秀专家2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科技人员撰写论文发表在科技期刊上600多篇;先后选育出68个粮油作物新品种,其中“早稻新品种泉农3号”获国家后补助奖励,这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作物新品种;获奖科技成果61项次,其中“晋麦2148新品种选育”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而等奖,“水稻新品种泉农3号选育与应用”和“福建省花生品种资源研究与利用”1999年双双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近年来我市科研方面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在全市建立旱作生态农业、粮油作物良种繁育、脱毒马铃薯生产、龙眼管理技术、盐碱地蔬菜等示范基地56个,把试验、示范、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春基点成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该所在全市大农业核心辐射作用。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后,新增粮食22亿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为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先后21次被授予全国和福建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泉州市科教兴市活动先进单位、泉州市支农先进集体、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中先进达标支部等荣益称号。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华州泉州市农科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