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虎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救虎》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者姓名】刘基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救虎
苍筤之山⑴,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⑵,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⑶,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⑷,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⑸,仆也。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郁离子曰⑹:“哀哉!是亦道士之过也。知其非人而救之,非道士之过乎?虽然,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⑺。’道士有焉。”[1]
作品注释⑴苍筤(láng):之山:苍筤山,虚构的山名。意谓青色的山。
⑵道士:这里指事佛的僧人。宗密《盂兰盆经疏》下:“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
⑶水浒:水边。
⑷矇矇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⑸攫(jué):抓取。
⑹郁离子:作者自称。
⑺“观过斯知仁矣”:语见《论语·里仁》。[1]
作品简析这篇文章选自《郁离子》卷上。这则故事通过一位僧人不分青红皂白从水中救虎而几遭虎食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分是非、对敌人也讲仁慈的人。这与东郭先生救狼同一性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1]
作者简介刘基像
[2]
刘基
(1311~1375) 明朝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字伯温,处州青田南田(现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病逝于家乡。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