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23
中棉所23(中164)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5658×陕5245)×4067×中棉所10号}×冀棉6号混选混交法育成,1995年和1998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目录
基本信息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要点
基本信息中棉所23
[1]
品种名称:中棉所23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中早熟棉
国家审定:国审棉980007
省级审定:(豫)审证字第95516号
育种者:马家璋、鲁黄军、谢方灵、杨伟华、蔡荣芳、马丽华、徐成就、罗云佳、谢五子、刘海菊、苏桂兰、朱改芹、冯新爱[2]
特征特性中棉所23生育期132天,属早发型中熟品种。株高95厘米,果枝Ⅱ式,果枝着生节位较低,下部果枝夹角大,上部果枝夹角小,全株呈塔形,通透性好。叶片中等,有皱褶,色稍淡。铃重5.4克,衣分40%,子指10克。枯萎病病情指数5.99,黄萎病病情指数19.4,属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类型。此外,兼有一定抗虫、耐旱和耐盐碱性。
纤维品质: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区域试验,平均2.5%跨长27.4毫米,比强度每特克斯19.6克,麦克隆值4.8。河南、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2.5%跨长29—31毫米,比强度每特克斯21—23克,麦克隆值4—4.5。[2]
产量表现1991—1992年参加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60.2千克,居参试品种之首,比中棉所12增产17.1%。1993年生产试验,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89千克和79.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2增产20.4%和20.3%。1993—1994年参加河南和安徽省区域试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69.5千克和68.5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2和泗棉2号增产10.7%和35.82%,均居参试品种之首。[2]
栽培要点中棉所23适于北方棉区一熟春播、两熟春套,南方两熟棉区早、中、晚茬棉田套播或套栽。适播期弹性大,北方春播适期偏晚,春、夏套播适期偏早,南方春套播4月下旬,直播最晚不宜晚于5月底,并采取先板茬抢播,后浇水灭茬等促早发措施。常规栽培密度每亩3500—4000株,在行距70—80厘米的基础上调整株距。简化栽培每亩2000—3000株,在行距100厘米的基础上调整株距。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每亩施肥量以纯氮12.5千克为基础,北方棉区氮、磷、钾比例为1∶1∶0.5,南方棉区为1∶0.5∶0.8,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定,并结合根外追肥防早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