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4
中棉所14(中657)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211(中10选系)为母本与父本辽6913杂交,后代经海南连续加代选育而成。1989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目录
基本信息特征特性产量水平栽培要点
基本信息
[1]
品种名称:中棉所14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早熟棉
国家审定:GS08003—1989
省级审定:(豫)审证字第890027号
育种者:刁光中、黄祯茂、喻树迅、张裕繁、原日红[2]
特征特性中棉所14株型较紧,呈塔型,茎秆坚韧挺拔,抗倒伏。主茎茸毛较多,第一果枝着生于第5—6节,果枝上仰,节间短,结铃性强。叶片较小,色浓绿,边缘上翘,透光性好,种子较大,子指12.2克。出苗势好,易抓全苗。苗期长势旺,发育快,早熟,全生育期110天,较中棉所10号早2天。铃圆有纯尖,中等大小,单铃重5.3克,吐絮集中,含絮力强,衣分37.3%。
抗病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夏棉区试抗、枯黄萎病鉴定由陕西省棉花所负责。两年平均枯萎病指20.2,黄萎病指27.0,属耐病品种。
纤维品质:1985—1987年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测试,平均主体长度28.3毫米,细度5957米/克,强力4.16克,断裂长度24.6千米,成熟系数1.62,试纺英制32支纱,品质指标2392,综合评定上等优级。[2]
产量水平1985年自行参加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安阳试点霜前子棉亩产113.7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0号增产7.2%,皮棉亩产39.6公斤,比对照增产3.4%。1986年申请参加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组,霜前皮棉平均61.6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0号增产1.6%。1987年13个试点霜前皮棉平均亩产57.7公斤,比对照增产7.3%,两年在参试品种中均居首位。
1988年全国夏棉区试推荐进行生产试验,河南省试点皮棉平均亩产64.7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0号增产9.1%;山东省试点霜前皮棉平均亩产49.7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0号增产16.7%。[2]
栽培要点1、播种期。5月下旬麦行间套种,然后结合浇灌麦黄水,即可一播全苗。
2、苗期管理。麦收后及时灭茬,追施提苗肥,每亩施尿素3—4公斤,促苗早发;定苗后亩施饼肥30—50公斤或厩肥1000公斤。
3、密度。每亩7000—10000株。7月10日前后打顶,每亩总果枝数4万—5万个。
4、追肥。初花期一次追肥,每亩施尿素7—10公斤,不施盖顶肥,防止贪青晚熟。
5、治虫。麦棉因共生期短,必须有效地控制虫害,如棉铃虫和蚜虫等,不然会大幅度减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