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2
中棉所12是以乌干达4号为母本,邢台6871为父本杂交,1984年多系混合育成的丰产、抗病、优质棉花品种。先后经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89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8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截止1994年,全国已累计种植1.1亿亩,覆盖了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内陆部分棉区。
目录
基本信息特征特性产量水平栽培要点
基本信息
[1]
品种名称:中棉所12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中熟棉
国家审定:GS08002—1989
省级审定:(1986)豫农审字第03号,(1987)鲁种审字第0064号,(1987)晋农品审(认)字第1号,(1988)陕种审证字第182号,浙江1990审定证明,(1990)冀(品审)字第1号,鄂农牧种字(90)第008号文件,(1991)川审棉5号,新农审字第9426号
育种者:谭联望、蔡荣芳、刘正德[2]
特征特性中棉所12生育期135天。植株较高大,茎秆粗壮。叶片中等,缺刻较深。铃卵圆形,铃重5克,衣分42%,子指10克,种子短绒较厚。出苗较一般品种慢1—2天,苗期生长势偏弱,蕾期开始转旺,花铃期生长稳健。根系发达,早熟不早衰,丰产潜力大。枯萎病指数4.1,黄萎病指数14.3,优于国家科技攻关规定指标,属兼抗品种。
纤维品质:据有关资料显示,中棉所12经北京市纤维检验所测定,主体长度29.9毫米,单纤维强力3.91克,细度每克5855米,断裂长度22.8千米,试纺18号纱,品质指标2385分,综评为上等优级。[2]
产量水平1985—1986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92千克和85千克,比对照分别增产17.5%和11.5%,达极显著水平。1987年起定为黄河流域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
栽培要点中棉所12一熟春播,播期4月15—25日,播前精选种子,每亩播量4—5千克,注意播种质量,力争一播全苗。密度每亩3500—4000株。加强苗期管理,促壮苗早发。黄河流域棉区中后期加强化学调控促早熟,长江流域棉区后期增加水肥防早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