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喙耳乌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双喙耳乌贼(学名:Sepiola birostrata)为耳乌贼科耳乌贼属的动物,俗名墨鱼豆。分布于萨哈林岛、日本群岛,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南岛等海域,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生活于浅海底栖沙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富山湾。双喙耳乌贼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目: 乌贼目 Sepiida

科: 耳乌贼科 Sepiolidae

属: 耳乌贼属 Sepiola

种: 双喙耳乌贼 S. birostrata

二名法

Sepiola birostrata

(Sasaki, 1918)[1]

形态特征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约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点斑,其中有一些较大。肉鳍较大,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二。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腕式一般为3〉2〉1〉4,雄性第3对腕特粗,约为其他腕的3倍,顶部骤然变细,似一鞭状物,顶部吸盘正常,基部吸盘大半退化;腕吸盘2行,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而短,基部具4、5个小吸盘,前方边缘生有2个弯曲的喙状肉突,前面的一个较大,全腕顶部密生2行突起,其顶端生有小吸盘;触腕穗稍膨突,短小,约为全腕长度的七分之一,吸盘极小,约10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直肠两侧各具一个颇大的马鞍形腺体发光器。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毫米。双喙耳乌贼

生活习性主要营浅海性底栖生活,常潜伏沙中,也能凭借漏斗的射流作用游行于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早春,集群游近沿岸繁殖,张网中常有渔获。在浅海性的头足类中,本种的生态分布比较特殊,在大陆架以外的陆坡区也有采获记录。双喙耳乌贼是底栖生物拖网中最常见的一种头足类,其中黄、渤海最多,东海次之,南海最次。稚仔要经历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然后才下沉海底,营底栖生活。在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中所采获的头足类稚仔,也以本种的生物量最多。双喙耳乌贼外套腔中的腺体发光器,含有发光分泌物,同时还生活着许多共生的发光细菌,在氧气的作用下,进行细胞外发光,发光力甚强。

分布地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北至萨哈林岛南端,南至海南岛中部,均有采获,但分布中心偏北;在中国近海,从黄、渤海中采到很多,从东、南海中采到很少;在日本群岛海域,也以36度N以北常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