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镇

1、浙江省双林镇浙江省双林镇
双林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中部,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东北距南浔镇约24公里,西北距湖州市约32公里。
双林镇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据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湖州市南浔区。
根植于水环境中的双林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 的人类聚集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虽然在历次城市建设中已对古镇区进行了较多的改造,但旧镇址未变,区内还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水网体系 、街巷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穿镇而过的东、西市河,沿河而建的米行埭、港北埭、西荡埭、坝桥埭和木匠埭,河街旁的油车弄、财源弄、九思弄以及永平里、天成里、陆府前等古巷民居构成了古镇区空间的基本框架 ,依然较完整的体现出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的环境特色,散发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在双林古镇区中,以“三桥”为代表的桥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历史上曾有桥125座,其中始建于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虽经沧桑变迁,大部分已废圯湮没,但至今仍不失为“江南古桥留存集中区”(《中华文物古迹旅游*古代桥梁》之语),仅镇区尚有21座之多。其中镇北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始建于明代以前,均为市级文保单位。桥长50米左右,且空间水平相距不到360米,为江南仅有。双林三桥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见载于茅以升《中国古代桥技术》和徐望法《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等权威专著,并配以图文说明。三桥造型壮观挺拔,并列鼎峙,气势雄伟,近视依依相望,远眺层层相叠,有姐妹之称,又有凤凰尾之说。三桥结构巧妙,工艺精湛。桥上构件实用而美观,具有较高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镇区尚存的望月(市级文保单位)、虹桥(市级文保单位)、金锁、耕坞、永丰、镇安、积善等桥也各有特色。它们和河道及两岸传统民居配合,波水桥影,虚实相映,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景观视廊。而有关桥名、桥记、桥联、桥诗、桥俗及口承传说,组成了桥的可视性与非可视性文化景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见证,古桥已成为双林镇的地域标志和文明进步的象征。
双林物华天宝,丰产富饶。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的奇葩,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正是绫绢业的发展,使双林很早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商埠巨镇。古镇区尚存的北栅码头和区内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和墨浪河、织漩漾等因绢而称谓的街区、地块,以及现今仍然还在生产经营的民间作坊、工厂,都显现了双林丝文化的底蕴和脉络。
双林钟灵毓秀,名人荟萃。在古镇区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道光六年(1826)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姚学塽;清代官授户部郎中、精通天文数学的江苏巡抚徐有壬;有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林学家梁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等名人故居,以及刘伯温、徐文长等历史人物在双林留下的史迹和口承传说,也都丰富了古镇区的旅游资源。
1986年6月,双林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双林镇城镇总体规划》,加快了城镇规划建设,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镇区由原来0.44平方公里扩大为1.9平方公里,扩建和延伸了爱国路,接通了湖双公路,又相继接通湖练公路、双济公路。建成总面积为70673平方米,有10条主干道。公共事业建设喜人。现有日供水能力15000吨自来水厂一座。输水管道总长30000余米,给水普及率已达100%。53条排水管道,已形成了排水网络。居民住宅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8年底,住宅建设面积42.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自1979年以来,开辟了和睦、虹桥、板桥三个新住宅小区。新建住宅面积8.5463万平方米。有1111户居民住上了新房。电力、电讯相应地迅猛发展,1998年底前已扩建邮电局,装置全自动程控电话交换机6628门;1998年,双林变电所主变容量由原来的31500千伏,翻了一番。
2、江西省双林镇江西省双林镇

江西省双林镇素有“中国夏布之乡”美誉,位于分宜县东北部,距离县城和新余市区均为21公里,国土面积100.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全镇农业人口3.2万余人。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83亿元,比2007年增长1.41亿元,增长26%;其中农业总产值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5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394万元,比上年增长51.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82万元,同比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70元。先后荣获“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首届江西投资环境最佳乡(镇)”、“全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双林镇紧紧围绕打造“特色名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依托境内丰富的甘泉,培育出豆腐、豆芽、活鱼闻名省内外的“三鲜”美味;宽敞明亮、装饰一新的集镇一条街,已全面“三位一体”改造,营造出宽松舒适的创业环境,得天独厚的煤炭、石灰石产业和传统苎麻夏布“三色”资源助推了双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林镇现有煤矿13对,石灰石矿8个,夏布企业——恩达公司生产的绿色家纺产品远销日、韩等东南亚国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双林建设日产2500吨石灰石生产线。双林镇以为民办好事实事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强势推进农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双林镇行政村通水泥公路达100%,自然村通水泥公路达88%,纵横交错的镇村水泥(沥青)公路网,现代化的“武吉”高速路以及与县城(市区)的武吉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构造出十分优越的交通条件。
因特名镇,因特强镇,双林镇党委、政府带领3万双林人民正以饱满热情,蓄势待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更加绚丽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