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病毒病
绿豆病毒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AMV)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绿豆、菜豆、豇豆、番茄等。
中文学名:
绿豆病毒病
危害作物:
绿豆、菜豆、豇豆、番茄等。
为害部位:
叶片、豆荚、等
病原中文名:
黄瓜花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等
病原拉丁学名:
Cucumber mosaic virus
目录
为害症状病毒简介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为害症状绿豆出苗后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叶上出现斑驳或绿色部分凹凸不平,叶皱缩。有些品种出现叶片扭曲畸形或明脉,病株矮缩,开花晚;豆荚上症状不明显。[1]
病毒简介Cucumbermosaicvirus简称CMV,称黄瓜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简称AMV,称苜蓿花叶病毒;Tomatoaspermyvirus简称TAV,称番茄不孕病毒。CM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35nm;失毒温度65~70℃,10分钟,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保毒期3~4天,不耐干燥。AMV粒体杆状,直径18nm,长58.3nm;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豆科外,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藜科等47科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3~4天。TA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0~50nm,分散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稀释限点100~100000倍,致死温度50~60℃,体外存活期3~6天。[1]
传播途径CMV种子不带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由于鸭跖草、反枝苋、酸浆等都是桃蚜、棉蚜等传毒蚜虫的越冬寄主,每当春季发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的主要媒介。[1]
发病条件发病适温20℃。AMV的发生与蚜虫发生情况关系密切,尤其是高温干旱天气不仅有利蚜虫活动,还会降低寄主抗病性。TAV主要靠汁液和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1]
防治方法(1)选用鲁引1号、冀绿1号等抗病毒病品种。
(2)蚜虫迁入豆田要及时喷洒常用杀蚜剂进行防治,以减少传毒。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