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中药名称

【药名】红山药

【类别】解毒止痢药;活血通经药;止血药

【拼音】hóng shān yào

【别名】粘薯、红孩儿、野红薯、羊角山药、草巴山药、苦山药、盘薯。

二、中药基源

【科属】薯蓣科

【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光叶薯蓣的块茎。

【药用部位】块茎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500m的山坡、路边、沟旁的常绿阔叶林下或灌丛中。

【基源形态】

光叶薯蓣:缠绕草质藤本。根茎短粗,由此生出多个长圆柱状块茎,直生或斜生,断面白色,有时渐变淡黄色,外皮易脱落,干时呈纤维状。茎无毛,右旋,基部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片通常为卵形,或为长椭圆状卵形至卵状被针形或披针形,长5-17(-24),宽0.5-10(-13)cm,先端渐尖或尾尖,有时突尖,基部心形至圆形或截形,少数箭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5-9。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14cm,通常2-5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呈圆锥花序,长8-70cm,有时花序单生或2至数个簇生于叶胞;雄花的外轮花被片近圆形,长约lmm,内轮为倒卵形,较小而厚;雄蕊6,内弯;雌花序同雄花序,外花被片近圆形,内轮为卵形,质厚。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长1.5-2.5cm,宽2.5-4.5cm;种子着生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9-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采收加工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三、中药基础

【性味】苦;微辛;平。

【功效】解毒止痢;活血通经;止血。

【主治】痢疾;风湿痹痛;腰肌劳损;月经不调;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撒。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