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白居易《胡旋女》—诗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厂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
长安城里,一时舞胡旋成风,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所以《胡旋舞》最初是由康国等地传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新唐书·西域传》云:“康者,一日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余里,东南属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据载,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白居易写长诗《胡旋舞》,将胡旋女的姿态神情跃然纸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诗中说,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连急速的旋风也逊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万周转个不停。转得那么快,观众几乎不能看出她的脸和背,这种描写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点。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可见白居易所描绘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姑娘的舞蹈。
舞因为动而美 心因为舞而飞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的。
胡旋舞相关史料《通典》卷146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元稹《胡旋女》诗云:“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医,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进珥逐龙星,虹量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笪海波,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圆变。”
在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为男女最为喜爱的交际舞蹈,长安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了一时的风尚。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
唐玄宗李隆基对于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
从白居易和元稹的《胡旋女》诗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为女子,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后来也有男子跳的,据《旧唐书·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杨贵妃胡旋舞跳得极为出色,所谓“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白居易《胡旋女》)。作为女子,能为胡旋,不足为奇。安禄山作为男子“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这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而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舞衣轻盈,如朵朵浮云,艳丽容貌,如盛开牡丹,回眸一笑干娇百媚干娇……
杨玉环,号太真,陕西华阴人,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李白在《清平乐》词中曾这样描述她:看到她轻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浮云,看到她艳丽的容貌,就想起盛开的牡丹。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她回眸一笑干娇百媚,使得后宫的众妃嫔黯然失色。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杨贵妃不仅姿容绝代,还擅长吹笛、击罄、弹琵琶,能演奏很多曲调,甚至专业的乐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在骊山西绣岭上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翘角飞檐、造型华丽别致的“吹笛楼。”杨贵妃会跳各式各样的舞蹈,她跳起快速多变的的胡旋舞来更是多姿多彩,绝无伦比,唐玄宗为之倾倒。有一次,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穿着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幻无穷的翡翠花冠,姣美的身姿旋转起来象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出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之处,接过鼓棰,忘乎所以地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破了。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飘转蓬舞
关于胡旋舞服饰胡旋女所穿为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那种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这正是旋转的瞬间姿态,以造成“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元稹《胡旋女》“柔软依身着飘带,徘徊绕指同环钏”和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的描写中看出。
胡旋舞传入中原的时间,白居易说是“天宝末”,元稹说是“天宝中”,并说:“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二说皆不准确。史书记载,唐开元年间,西域康国、米国、史国等就多次向唐朝进贡会跳胡旋舞的姑娘。
《新唐书·西域传》云:“开元初,(康国)贡锁于铠、水精杯、玛瑙瓶、鸵鸟卵及越诸、侏儒、胡旋女子。”甚至可以上推到更远的南北朝的北周时代。
据史载,公元568年3月,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使臣携带重礼西出玉门关,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音乐舞蹈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当时突厥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控制了西域城邦诸国,因突厥可汗也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所以应允了亲事。可汗深知女儿酷爱音乐,便将一支由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地组成的三百人的庞大的西域乐舞队,作为陪嫁送至长安。其中有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白明达和白智通。他们带来的乐器有五弦琵琶、竖箜篌、哈甫、羯鼓等,还有很多的舞女。这就很可能把胡旋舞也带入了中原。不过,胡旋舞在中原广为流行确实是在唐开元天宝以后。
从现存史料看,胡旋应是在地面上进行的,方能做到“疾如风焉”。有人误解白居易《胡旋女》诗中有“奔车轮缓旋风迟”是指在轮上跳舞,这是指胡旋女在鼓乐声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飘摇,象蓬草迎风飞舞,连飞奔的车轮都觉得比她缓慢,而不是指她在车轮上跳舞。《新唐书·礼乐志》:“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乐府杂录》又说:“胡旋舞居一小圆球于以舞,纵横腾掷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在圆球上跳胡旋舞应是胡旋舞的衍生品,它带有一定的杂技色彩,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把杂技和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舞蹈。
另外宋代《太平御览》说胡旋舞是在一小圆毯子上舞。应是后世臆想把唐代“天竺舞”错认为失传的“胡旋舞”。在舞台上铺一小圆毯子,舞者在毯上起舞,短裙长袖,下着长裤,身着佩饰,手着环玉,穿金戴银,这正是“天竺舞”妆扮的常见特征。
胡旋舞是唐代最有特色的健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富有节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乐器伴奏。因此胡旋舞的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这是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通典》卷146也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 一,铜钹二”。以鼓、笛、钹等乐器伴奏胡旋舞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的民间舞蹈中,仍然保留着急速旋转的特点。伴奏也以鼓(如手鼓、纳格拉、冬巴鼓等)为主,舞者动作急转起伏,欢快热烈,从音乐舞蹈诸方面看,都可以推想唐代胡旋舞的面貌。这些正是古代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精神的继续。
对于胡旋舞,当时有人予以反对,认为这不是正道。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中都有这样的表示。如元稹《胡旋女》诗:“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白居易诗:“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这种看法有些偏激,安史之乱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 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唐玄宗迷恋胡旋舞。而迷恋胡旋错在唐玄宗本人,而不是罪在胡旋舞。
胡旋舞传入中原历久末衰,作为舞蹈本身它已经融化于中华艺术大动脉之中,为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奉献了养料,促进了祖国音乐舞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