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头术
如果能让观众同时看到一个演员捞演两个角色的正面又能互相接触,其艺术效果就会更好。为了达到—上述艺术效果,摄影师们采用了“换头术”的办法进行拍摄。其拍摄方法是,演员饰甲正面站立着,替身饰乙也正面站立着,两个人可以做一些拉拉手之类幅度不大的动作,但:是头部的动作要求越少越好,脚步更要站稳。然后用一小块圆形黑卡片,在镜头前把替身乙的头部区域遮挡好,这样第一次拍摄下来的胶片,乙的头部是没有曝光的。然后把胶片倒转回来,用黑卡片将整个画面遮住,只挖一个圆洞留出乙的头部区域来,这时,、甲站到乙的位置上,将甲的头部正面用第二次曝光补上,这就叫做“换头术”。如童话片《马兰花》中的大兰和小兰拉着手同时面向观众的镜头,就是这样拍成的。
换头术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陆判发现陵阳书生朱尔旦的心脏毛窍被塞,于是在阴间挑了一枚给他换了。从此朱尔旦文思大进,不久,考中秀才第一名,秋天考举人时又中了。后来当朱尔旦提到妻子面容不美时,陆判又操刀为朱妻换上了一颗美人头。在当时看来这毫无疑问是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过如今换心、换脾、换肺、换肾等都已经变为现实,
那么人头呢,是否也能想换就换呢?“换头术”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还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在医学上“换头术”的脚步又前进到了哪一步?
追本溯源换头假新闻轰动一时
2001年,一则《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的新闻曾闹得沸沸扬扬,这也让充满好奇心的公众和有所期待的专家兴奋不已,但最后的结果却无疑又给本就处于冰封期中的“换头术”降了温。在多方核实下,大家发现,自己被狠狠地“涮”了一把,那只是一条“移花接木”的假新闻,是作者为了突出轰动效应,将美国一位神经外科专家怀特博士在《科学美国人》月刊上发表的一篇论述人类头颅移植可能性的文章断章取义,嫁接而成。
但是,怀特在他文章中确实也说到,早在1970年,他本人和助手曾首次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施行了换头手术,接受手术的恒河猴存活了8天,不仅存有意识,而且可以吃东西,眼睛还可以跟随人在室内的走动。他的研究小组也已经向人体头颅移植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制作了一种设备,可以把在头部循环的血液温度保持在10摄氏度,这样,大脑的新陈代谢就会减慢,能够让头颅在血液供应被切断后保存1个小时,为“换头术”的实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怀特发表的文章中,还提到一个叫做维托威茨的男子,此人由于潜水事故造成四肢麻痹,曾与怀特一起接受采访,是已知的首个愿意把自己的头颅捐献出来供怀特手术使用的人。
手术难点
难点一神经纤维无法重生,“换头术”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果要将一个头颅和陌生的躯体相连,首先要缝合血管,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中已经不是问题,但神经束能相连成功吗?要知道,大脑和脊髓是人的神经中枢,人的神经活动是由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纤维、经过脊髓再传到活动器官的,因此,脊髓是周围活动器官与大脑的连接中心,在颈部不到几个平方厘米的截面积中就包含了全身所有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具体说有多少?可以说无数条,再高明的医生和机器都不可能一一接上,就是接上了,断了的神经纤维也是无法重新生长的。至少目前面对颈髓断裂的情况,全世界的医学机构在临床上都对此无能为力!”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国强强调,断裂的神经纤维无法全部连接,“换头术”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自主生命,换头术毫无意义
清华大学脑神经疾病研究所的孙朝晖博士介绍,要大脑不死不是很难,只要不断有含氧的动脉血供应就行。就是说,人们现在认识到的所谓的“换头术”只是把重要的血管接上,这个在现代医学一点不难。而要人有自主生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换头术”后人的生存要靠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维持的话,那这个手术就根本没有意义。
所谓成功的“换头术”最起码病人是可以自主呼吸、自主心跳,甚至自主运动。但人体指挥呼吸、心跳的中枢并不在大脑,而在延髓,简单理解就是在颈部的高位,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那些被人一下打到颈部,直接就能晕倒在地的部位。“换头术”起码要换到延髓,可目前医学界的认识是延髓内的神经纤维是无法再生的。孙博士强调,就好比一棵树,树枝折了还能长,可树干要断了就没办法了。延髓是动物的古老的中枢,还控制着动物体的所有原始的反射活动等等,对它更深入、具体的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中。
手术前景外周神经修复指日可待,为“换头术”点燃希望
“换头术”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对于在事故中发生的神经断裂损伤的病人,目前医学水平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的于炎冰教授告诉记者,在以前普遍的观点是神经有趋向性,一旦神经损伤了就无法修复,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攻克外周神经的修复已经指日可待了。什么是外周神经?也就是除了脑和脊髓的神经外,人体其余部位的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于教授本人就专门研究过“壳聚糖导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课题,简而言之,就是当外周神经损伤时,在2厘米的范围内,当然越近越好了,用一个中空的小导管把断裂的神经两端放入,通过药物促使神经纤维再生。
该项研究已经在大鼠、猴子等动物身上实验成功,也已经进入人类的临床实验阶段了。可目前医生面对“换头术”中神经中枢的损伤还是束手无策,因为神经中枢较之外周神经更为敏感,它不像外周神经外面有一层包膜,这为外周神经提供了一层保护套。而所谓的“换头术”的成功,无疑就是要解决颈髓神经的连接,再生长。于炎冰教授认为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很多的不可能都有可能实现。
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国强: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提“换头术”的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至少它距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还很遥远。人们面对“换头术”带来的第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伦理问题,首先有愿意的捐赠者吗?至少在中国的医学界里,还闻所未闻。如果有,假设“换头术”最终手术成功,那么让控制人情感的大脑来支配一个陌生的躯体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一名医生,我都觉得是件难以想象的事!
清华大学脑神经疾病研究所孙朝晖:
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换头”的实际手术,根据目前的科学水平和理论依据,如果真的仅仅“换个头”而已,可推测出术后的病人也只能靠机器维持生命,而不是自主生命,就是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