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元使君舂陵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五言古诗。为杜甫于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读完元结《舂陵行》及《贼退后示官吏作》两首诗后的感怀之作,体现了杜甫伤时忧国的思想。

作品名称:

同元使君舂陵行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杜工部集》

文学体裁:

作者:

杜甫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序: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1]。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一作“小”)安可待矣[2]。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3]。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4]。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5]。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6]。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7]。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8]。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9]。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10]。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11]。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12]。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13]。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14]。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15]。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16]。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17]。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18]。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19]。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20]。色沮金印大,兴含沧浪清[21]。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22]。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23]。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24]。作诗呻吟内,墨淡字欹倾[25]。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26]。[1]

作品注释[1]分忧:为君上分担责任,共任忧劳。《汉书·循吏传》中记汉宣帝常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元结身为刺史,即汉代的二千石(太守),故说“当天子分忧之地”。良吏:即循吏。目:条目,题目,标格。古人对士大夫行止,常加品题,以作评价。这里是赞美元结有汉代循吏风范。

[2]落落:不苟合貌。参错:加入于其间。邦伯:即州牧,指刺史。这句的意思是倘有耿介如元结者十数人加入于地方官的行列。

[3]比兴体制:指继承《诗经·国风》传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微婉:语出杜预《左传序》:“微而隐,婉而成章”。顿挫:情调抑扬,徐疾有致。

[4]卷轴:书籍。这里指诗稿。古代书籍、稿件装轴卷藏,故称。简:寄。这两句是说写这首诗仅为作者自存或寄知交,不一定寄给元结。

[5]尽:一作“遽”。婴:同“撄”,触犯。

[6]沈绵:久病不愈。狼狈: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

[7]叹时句:因忧时心切,所以服药不见效。羸瘵(zhài):瘦弱的肺痨病。

[8]秀:另一版本作“流”。博采句:广泛采访世间名人佳作。

[9]粲粲:鲜明貌,形容人之才华气宇出众。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的才华出众,足使前贤望而生畏。

[10]舂陵作:指《舂陵行》。欻(xū)忽:惊奇。俊哲:秀丽明远。

[11]贼退篇:指《贼退示官吏》。国桢:国家干材。桢:古时筑墙时,两端所立之木。现用来比喻支撑局面的人材。

[12]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流恸:流涕痛哭。贾谊忧虑国事,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匡衡:西汉经学家,汉元帝时官至太子少傅、丞相。此处以贾谊、匡衡喻元结,说他的诗痛悼国势、引经议政,与贾谊、匡衡同调。

[13]浩纵横:正气洋溢。

[14]两章:指《贼退示官吏》、《舂陵行》二诗。这两句赞美元结的诗可与秋月争光,与华星同辉。

[15]唐虞:唐尧、虞舜。大庭:即大庭氏,传说中的古帝王,号炎帝。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的意图在于致君尧、舜,使民康乐。

[16]玺书:皇帝诏书。丹青:本指绘画,这里比喻治理国家的卿相。语出《盐铁论》:“公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也。”

[17]偃甲兵:停止战争。

[18]凄恻两句:指元结痛惜生民被剥割之苦。休明:施政和善。《新唐书·元结传》:“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

[19]长缨:古时系帽子的长彩带,比喻高官厚爵。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不肯苟且牺牲人民利益以维持自己的官爵。

[20]凉飚:清风。南岳:衡山。道州与衡山均在今湖南省境。振南狱:以南岳的清峻绝俗形容元结的标格。之子:此子,指元结。宠若惊:语出《老子》:“宠辱若惊。”这里指元结受皇帝宠任而忧劳。

[21]色沮:颜色沮丧。沮:一本作阻。金印大:比喻官高。这句的意思是,官高任重,情色反而沮丧。沧浪清:语出《庄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元结《贼退示官吏》中有:“思欲委符节……穷老江湖边。”这两句的意思是,元结常存功成归隐之心。

[22]长卿病:指消渴病,即糖尿病。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曾患有此病。

[23]肺枯:指肺病。公孙城:即白帝城,在夔州东南(今四川奉节县东之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筑城,自号白帝,故称。

[24]隐几:凭几。

[25]作诗呻吟内:在病中写诗,边呻吟边命笔。欹倾:歪斜,指书写不工整。

[26]危苦词:指元结诗。知者:即诗序中所云“知我者”。[1]

作品赏析这首诗为杜甫于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所作。元使君即元结,时为道州刺史。《舂陵行》为元结所作诗。标题中的“同”即“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这首诗是杜甫读完元结《舂陵行》及《贼退后示官吏作》两首诗后的感怀之作,全诗对元结为政之道及诗作评价极高,“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这也与杜甫一贯伤时忧世的思想相吻合。所以,虽是应酬之作,但却不落俗套,首尾都写诗人自己,正是诗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1]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先在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后又因安史之乱而流亡颠沛。759年(乾元二年)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举家东迁,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贫病而卒。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