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吸吮线虫病
疾病名称结膜吸吮线虫病
疾病分类眼科
疾病概述吸吮线虫是寄生于哺乳类和鸟类泪管、瞬膜或结膜囊内的一类线虫。大部分为动物寄生虫,只有结膜吮吸线虫有人体寄生的报道。感染本虫的犬和猫等为传染源。由蝇类舔吸带虫动物的眼部后,再舔吸其他动物或人而构成传播。犬感染结膜吮吸线虫一般无明显表现,重者流泪,结膜潮红肿胀,翻开眼睑在眼角处可见到白色线状虫体。人的一般在蝇类繁殖季节过后发病,表现结膜充血,羞明、流泪。犬和猫都有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作为伴侣动物与人关系密切,为防止伴侣动物带虫传染人,应及时诊治犬猫结膜吸吮线虫病。治疗可用0.5%敌百虫溶液点眼或1%左旋咪唑溶液点眼,然后用镊子将虫体取出。
疾病描述结膜吸吮线虫又称华裔吸吮线虫,是一种寄生在狗、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亦可寄生于人的眼部,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在我国重庆首次发现本虫寄生于狗的结膜囊内。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最早则发现于北京和福建。此后,国内外陆续有本虫寄生人眼的报道。本病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故称东方眼虫病。寄生于人眼的吸吮线虫除本虫之外,还有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它主要见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亦曾见于西雅图。成虫细长,在眼结膜囊内寄居时为淡红色,离开人体后,呈乳白色、半透明。头端钝圆,具圆形的角质口囊,无唇。口囊外周具两圈乳突。体表具有微细横纹,横纹边缘锐利呈锯齿形。雄虫:长4.5~15.0mm,宽0.25~0.75mm,尾端弯曲,交合刺两根,长短不一,形状各异。雌虫:长6.2~20.0mm,宽0.3~0.85mm,生殖器官双管型,子宫内虫充满虫卵。虫卵椭圆形,壳薄,大小为54~60μm×34~37μm,内含幼虫。卵在产出之前,卵壳已演变成包被幼虫的鞘膜。
症状体征成虫在人体多侵犯一侧眼,少数病例可双眼感染。主要在上下睑穹隆内,也寄生于泪腺、结膜下及皮脂腺管内。寄居虫数可多达21条。患者眼部病变可因虫体体表锐利的横纹摩擦、头端口囊吸附作用以及排泄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导致炎症反应或肉芽肿形成。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有眼部异物感、痒感、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婴幼儿有不敢睁眼、似手抓眼的表现,常因家长发现患儿结膜有白色小线状虫爬行而就诊。取出虫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伴有结膜充血、小溃疡面形成或角膜混浊及眼睑外翻等。若虫体寄生在前房,可出现眼部丝状阴影移动感,睫状体充血、房水混浊、眼压增高、瞳孔,甚至视力下降。泪小管受损,可导致泪点外翻。
病理生理成虫主要在终宿主狗、猫等动物的结膜囊及泪管内寄生,偶可寄生在人的眼部。雌虫在眼眶内排出具有鞘膜的初产蚴,当其中间宿主蝇等在宿主眼部舔食时,初产蚴随眼分泌物进入蝇的消化道,穿过中肠侵入血腔,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进入蝇的头部。当该蝇在舐食其他宿主眼部时,感染期幼虫自蝇喙逸出,进入终宿主眼部,在15~20天内幼虫再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期幼虫进入终宿主至发育为开始产卵的成虫所需时间大约为50天左右。成虫寿命可达2年以上。
诊断检查本病根据自患眼取出虫体,镜下鉴定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简便,可用1%地卡因、4%可卡因或2%普鲁卡因滴眼,虫体受刺激从眼角爬出时用镊子取出,或消毒棉签取出即可。然而用3%硼酸水冲洗结膜囊,并点滴抗生素。若虫体寄生在前房可行角膜缘切开取虫,术后作抗炎等处理。虫体较多者,常须多次治疗。
疾病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注意个人眼部卫生,特别是幼儿,应保持眼部清洁,以及灭蝇、防蝇等措施。
用药安全本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在我国,迄今已报告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331例,分布于除青海、西藏、宁夏、甘肃、海南及台湾外的25个省(市、区),其中以山东、湖北、江苏、河南、安徽、云南及河北报道的病例较多。
1、用4%可卡因滴眼后取出虫子。为防眼部继发感染,可用0.25%氯霉素滴眼。
2、儿童应注意眼的卫生,不玩弄犬、猫和兔等家畜。
3、注意环境卫生,防蝇以防止病原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