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总面积2500公顷。
自然环境保护区属沿海台地,地势较平坦,东部有缓丘出现。气候有明显的旱季、雨季之分,年均温24.6℃;年均降水量1018毫米,年均蒸发量3691.6毫米。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可分为耕作土、粘壤土、沙土三种类型。保护区内有俄炸河和大田溪,前者终年有水,后者旱季断流。
建立时间大田自然保护区1976年建立,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动物资源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资源20种,海南坡鹿是主要保护对象。其他有水鹿、赤麂、豪猪、豹猫、野兔、小灵猫、穿山甲、沙斑鸠、黑卷尾、棕背伯劳、鹧鸪、原鸡、巨蜥、金环蛇、银环蛇等。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海南坡鹿、巨蜥、水鹿、小灵猫、穿山甲、原鸡。
海南坡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鹿科、泽鹿的一个亚种,世界上仅在我国海南岛西部和西南部丘陵台地地区有分布。其药用价值很高,历来是人们围捕对象,加上人类开垦拓耕,其野外分布区日趋狭窄,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已经面临灭绝危险。拯救海南坡鹿已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关注。
形态特征:体形较其他亚种小,角叉简单,体态清秀,躯体不大,颈细长,尾短,四肢修长,肩高104~110厘米,体重60~100千克,毛色一般为赤褐色或黄褐色,因季节而不同。白天隐藏在僻静的草丛树林间,反刍休息。清晨和黄昏在草原灌丛中觅食,警觉性很高。坡鹿体形矫健,反应敏捷,可腾空跨跃2~3米高的树丛和6~7米宽的溪流(图1)。坡鹿以草灌类植物为食,主要有草本植物扭黄茅、白茅,蕨类的海金沙,灌木类的毛果扁担杆等以及厚皮树、白格、黑格等幼叶50多种。春季3~5月交配繁殖,雌鹿妊娠期200~230天,10月产仔,母兽常常携领两长幼仔。
保护区的科研人员经观察试验,采用奶山羊为坡鹿幼仔哺乳成功,达到了人工驯化饲养的目的。人工投料招引试验取得可喜成果,坡鹿主动到食物投放点进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坡鹿,保护区内又建立了高围栏保护核心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避免了牛、羊、狗等家畜与其争食及对鹿数的干扰。经过努力,数量有了较增长,已达到1000多只。
植物资源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67种。顶极植物为稀树草原。由于土壤干湿的明显不同,低平地热带草原又分成旱中生性热带草原和中生性草原两种:旱中性草原植物矮小,主要成分有羽芒菊、短穗画眉草、褐穗飘拂草、茅根等;中生性热带草原分布在撂荒的土地上,植物生长茂感盛,常见种类有白茅、飞机草、黄荆、毛果扁担杆、白格等。
低平地有刺乔、灌丛,常见种类圆叶刺桑、海南巴豆、布渣叶等。低丘台地热带稀树草原、分乔灌草三层,乔木层又分两层,第一层稀疏,每50m2仅有1~2株,主要为落叶白格、厚皮树、黑格等;第二层为常绿乔木的幼树或幼苗,如银柴、赤才等,灌木层较茂盛,主要种类有黄荆、野黄皮、刺篱木等,草本层组成以旱中性草类为主,数量不多,盖度也不大,主要种类白茅、黄茅等。无国家级保护植物。
资源保护1.就地保护:
根据大田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坡鹿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①围栏保护工程:围栏是保护海南坡鹿的重要措施之一。1995年已将大田自然保护区全部围上,并在区内划分了若干个平时不封闭的小区。
②坡鹿饮水工程:大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十分干旱的地区,每年旱季达7~8个月,为解决坡鹿饮水问题,在保护区内较低洼处挖掘水池,在雨季蓄存雨水及收集土层中涵养的水分,先后挖掘10多个坡鹿饮水池,保证了坡鹿的饮水。
③重新划定保护区边界:保护区初建时权属问题没有解决,在管理中经常与群众发生矛盾,1985年当地政府对保护区边界进行调整,使保护区有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坡鹿有了真正的家园。
④更新植被:A、火烧更新植被;B、疏伐或皆伐灌木,对较高的灌木林全部伐掉,对较密的灌木进行疏伐,这样有利于草类的生长,增加鹿的食物;C、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如:种植巴西苜蓿、象草、黄草等,对改善生境质量,增加坡鹿生境容纳量有重要意义。
⑤设立哨所:保护区已建立9处哨所,常年有人住守、巡逻。
⑥灌溉工程:1995年从大广坝灌溉渠道引水到保护区,1996年已开始受益,这一工程将继续向保护区内部扩展。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大田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动物资源和环境改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从1990年底开始,先后向7个点迁移了坡鹿。从1990~1993年向邦溪自然保护区引进18只。1994年枫木鹿场引进10只,1995年上海野生动物园引进10只,1996年琼山市山湖热带野生动物园引进15只,1997年三亚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引进20只,金牛岭公园引进4只。以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