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者
4年前,沃卓斯基兄弟一不留神,将一部科幻动作片拍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倾倒无数影迷,1.7亿美元的票房奇观让兄弟俩乐不可支,这就是《黑客帝国》(Matrix)。2003年夏季和圣诞档期,两部续集准备狂扫全球,其中续集《重装上阵》的后期制作花费了两年时间、3亿美元。大概情节就是救世主尼奥和崔尼蒂、莫菲斯一起杀回“母体”,寻找一位关键人物,希望能最终摧毁计算机程序,将人类从计算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这些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和格斗动作构成了科幻世界中的黑客世界。而这一切归根溯源,都来自一本科幻小说。
高科技发展与科幻小说的渊源一向难分难解,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幻小说是在产业革命带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未来产生好奇心以后才有的。”科幻小说家骑着“想像力的扫把”驰骋,产生了许多荒诞不经的预言。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幻想居然一一成为现实,最典型的就是凡尔纳。虽然,把科幻小说家当作未来科技的预言人是十分荒谬的,但是,科幻小说的确为高科技的发展增添了别样的人文色彩,也架上了更加大众化的神奇翅膀。以电脑为核心的IT业也不例外。要深刻理解这个产业,读几本精彩的科幻经典,大有必要。
在无数写电脑相关作品的科幻作家中,第一把交椅当然非威廉·吉布森莫属。他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书是第一本同时获得“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此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吉布森不但在书里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同时也引发了“电脑朋克”(cyberpunk)文化——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却轻视用常规的方法来使用高科技。这股浪潮从此日渐汹涌,大肆冲击主流文化。
读者们都被吉布森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梦魇般的想像世界深深地吸引了。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小说主角凯斯(居然与AOL创始人斯蒂夫·凯斯同名)是个网络独行侠,他受雇于神秘力量,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他一方面参与信息大战;一方面得查出幕后的神秘主使是谁……作为一个计算机牛仔,他能够使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算机网络,为了在赛博空间里竞争生存,他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与软件为自己服务。事实上,凯斯并不想主宰世界,他希望能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在赛博空间里浪游……幕后首脑出乎意料,小说结局发人深省。
“赛博空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字眼,”吉布森如是说,“这儿有点像广告人的灵机一动。当我刚抓到这个词时,我觉得它滑溜溜的很空洞,于是我就得给它装点儿意思进去。”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的意思变得如此丰富,以至于快要膨胀得爆炸了。吉布森最初在《神经漫游者》一书中使用这个术语时,他将它描述为一种“同感幻觉”—一个略带贬义的概念。后来吉布森解释道,“媒体不断融合并最终淹没人类的一个阀值点。赛博空间意味着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我所描述的赛博空间,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体中,可以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将近20年以后的《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也没有逃脱《神经漫游者》开辟的“如来神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