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许多山区县封山育林后水源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许多过去只能种一季的农田,如今两季都能高产。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全封”(较长时间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季节性的开山)和“轮封”(定期分片轮封轮开)。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育林方式。
封山育林的优点:一是成本低。封山育林到成林成材,成本只有人工造林的1/6到1/10。二是绿化速度快。很多山区或半山区人力、资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显然是无能为力,如果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绿化速度。三是利用期早,收效快。我省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长了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树幼苗,封禁后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得多,出效益也快。四是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育林不破坏植被,既可保护原有的树种资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护珍稀树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五是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封山育林使林分结构、林内气候改善,有利于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孽生发展,特别是对控制分布最广的松毛虫危害有重要作用。
封山育林是中国传统的森林培育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是迅速恢复森林的重要方法之一。封山育林,往往与林区的副业生产、多种经营发生一定矛盾。因此,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全封”、“半封”和“轮封”三种封山育林模式,以求既保护森林,又照顾林区副业生产、多种经营的开展。“全封”的模式适用于人烟稀少的远山、高山和水土流失的地区,长期封禁,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的模式则适用于人烟稠密的近山、低山。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在保护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季节在林内进行采樵、放牧和副业生产以及开展多种经营活动。“轮封”是把划定为封山育林的林分,相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管理。“轮封”期间,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林分允许一定的季节在林内开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活动。
封山育林的做法和原则:①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规划和封山公约。在充分考虑当地山林权属和群众副业生产及开展多种经营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封山育林规划,划定封山范围,明确权益以及封禁和开山的方法。同时订立护林公约和奖惩制度。②因地制宜,灵活封育。在实施中,根据当地地理位置、劳动力、林分状况以及群众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等不同模式。③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封是手段,育是目的。封的过程中,清除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杂草、灌木;对疏林进行补植,对密林进行抚育间伐。封山后如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也应及时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