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

一、桥梁折射历史泰国桂河大桥
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的《桂河大桥》,大卫·里恩执导的反战电影经典作让那座二战中的桂河大桥闻名。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这座横跨桂河的大桥———桂河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境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铁路连接缅甸及暹罗,这条铁路在牺牲了无数宝贵性命后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咽喉。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年,很多劳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桥时,变成孤魂野鬼的。
在1945年间,桂河大桥是盟军经常空袭的目标,时至今日,该桥不但幸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桥周,均有灯光及音响表演配合重演区内有关的事迹,以志纪念。
桥的南段有日本战争纪念碑,在三公里外,接近火车站的地方就是北碧府战士墓地,此为盟军殉难战士的最大墓地,埋葬了近7千名军士的骸骨。
大桥身世
桂河大桥原为木桥,几经飞机轰炸,早已毁坏,只有在河水很浅时才能看到残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修建的铁桥,它今天还在通车。重建后的桂河大桥,在原来桥的两侧圆弧铁架多出了两段不协调的方形铁架,没有原先圆弧铁架的优美,很多看过的人觉得不伦不类、不搭调。桂河大桥大约10分钟就可以走完,过了桥就是一般的死亡铁路,一直前行可以通到缅甸。站在桂河大桥的桥头,看着夕阳下静静流淌的美丽桂河,使人难以想象这里发生过的悲惨故事,只有安放在桥头的美军投下未爆炸的炸弹提示着我们当年那场惨烈的战争。
美丽视觉
过桥后不久就有一面中文告示牌,告诉大家从旁边的铁楼梯下去,就会有一大堆缅甸商品摊贩。现在的桂河大桥,没有什么肃杀之气了,与电影中的蛮荒世界全然不同,倒是附近商店林立,两旁河岸多出许多水上餐厅,这些餐厅的布置与景观都十分优美,地道的泰国菜也十分迷人。或是选择泛舟桂河观赏这座充满历史故事的大桥,或是吃着“虾兵蟹将”,喝着略苦的曼谷啤酒,看着船夫一如既往的脸……
二、电影(图)
〖基本信息〗中文片名
桂河大桥
原片名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更多中文片名
桂河桥
影片类型
剧情 / 冒险 / 战争 / 历史
片长
161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 日语 泰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70 mm 6-Track Dolby SR
级别
Australia:PG Argentina:13 Finland:K-16 Sweden:15 UK:PG USA:PG Canada:PG Spain:T West Germany:12 Chile:14 Norway:16 Iceland:12
制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制作日期
1956年11月26日 - 1957年5月11日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大卫·里恩David Lean
编剧 Writer
Pierre Boulle .....(novel Le pont de la rivière Kwai)
Michael Wilson .....(screenplay) originally uncredited and
Carl Foreman .....(screenplay) originally uncredited
演员 Actor
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 .....Cmdr. Shears
杰克·霍金斯 Jack Hawkins .....Maj. Warden
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Col. Nicholson
Sessue Hayakawa .....Col. Saito
James Donald .....Maj. Clipton
Geoffrey Horne .....Lt. Joyce
André Morell .....Col. Green (as Andre Morell)
Peter Williams .....Capt. Reeves
John Boxer .....Maj. Hughes
Percy Herbert .....Pvt. Grogan
Harold Goodwin .....Pvt. Baker, Sick List Volunteer
Ann Sears .....Nurse at Siamese hospital
大川平八郎 Heihachirô Ôkawa .....Capt. Kanematsu (as Henry Okawa)
Keiichiro Katsumoto .....Lt. Miura
M.R.B. Chakrabandhu .....Yai (as M.R.B. Chakrabandhu Col. Broome)
Vilaiwan Seeboonreaung .....Siamese girl
Ngamta Suphaphongs .....Siamese girl
Javanart Punynchoti .....Siamese girl
Kannikar Dowklee .....Siamese girl
制作人 Produced by
Sam Spiegel .....producer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Horizon Pictures (II) [英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国] ..... (1957) (USA) (theatrical)
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发行公司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International [美国] ..... (1999) (Argentina)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美国] ..... (1994) (USA) (laserdisc)
LK-TEL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video)
Nothing's New Video [美国] ..... (2005) (USA) (VHS)
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国] ..... (USA) (laserdisc)
其它公司
Ellis Burman III [美国] ..... audio restoration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 ..... bridge construction
Husband & Co. of Sheffield ..... consulting engineers for the bridg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英国] ..... music performed by
上映日期
英国
UK
1957年10月2日
美国
USA
1957年12月18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emiere)
美国
USA
1957年12月19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法国
France
1957年12月25日
希腊
Greece
1958年3月7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58年3月7日
瑞典
Sweden
1958年7月21日
奥地利
Austria
1958年8月
丹麦
Denmark
1958年8月18日
芬兰
Finland
1958年8月29日
丹麦
Denmark
1960年6月29日 ..... (re-release)
丹麦
Denmark
1964年4月23日 ..... (re-release)
丹麦
Denmark
1966年11月21日 ..... (re-release)
丹麦
Denmark
1968年3月29日 ..... (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1972年12月22日 ..... (re-release)
阿根廷
Argentina
1999年5月4日 ..... (edited version)
〖剧情介绍〗一九四三年,日军占领下的缅甸边境,在缅甸与泰国交界的桂河上为泰、缅铁路建造大桥,战俘营营长斋藤大佐下令全体战俘参加建桥工程,可是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认为军官参加体力劳动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双方对峙,尼科森被关入禁闭室。已参加建桥的战俘们开始怠工,加上日方设计上的不足,整个工程陷于停顿。斋藤迫于无奈,只得让步,尼柯尔逊等人获释。这时美军战俘希尔兹少校成功地逃出战俘营,来到边境农村中的英军突击部队,希尔兹从队长沃顿少校那儿被迫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四人突击队由几个泰国人带领,潜入大桥工地附近。尼科森在获释后想:在破坏一切的战争中何不做点事情。于是率领战俘日日夜夜地干,架桥工程顺利进行着,三个月后,大桥建成了。希尔兹巧妙地把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在通车那天,尼科森将桥的上下作最后检查,突然发现埋设在沙床里的引爆电线,他跟另一英军士兵发生了一场争斗,被乱弹射中的尼科森阴差阳错倒在炸药引爆开关上,几声巨响后,桂河大桥被炸毁,飞速驶来的火车也坠入河里,尼科森等人壮烈牺牲。
〖精彩评论〗在这部影片中,亚历克·吉尼斯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军人形象,而且浓缩了英国这个民族的特点,这样的表演实在太难得了。
——《纽约时报》
大部分战争电影都会在“正义”和“邪恶”问题上纠缠不清,但《桂河大桥》巧妙地回避了大是大非,在战争中的个体上做文章。
——《芝加哥太阳报》
大卫·里恩拍过烂片吗?
——《流行文化》
《桂河大桥》是那种可以看上几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时都会像第一次那样震撼人心。
——《新闻快报》
《桂河大桥》始于无聊的爱国主义,然后被巧妙地逐渐提升为一部最激动人心、充满新意的战争电影。
——《阿波罗指南》
里恩在复杂的人性和广阔的战争场景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并能够随着影片的展开让两者逐渐升华。
——BBC
〖幕后制作〗[关于电影]
从日本导演大岛诸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到商业喜剧片《胜利大逃亡》,“战俘营片”这种重要的战争类型片在电影史上和影迷心中都留下了深刻而有力的印记。著名导演大卫•里恩1955年拍摄的《桂河大桥》无疑是该类型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根据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凭借近乎完美的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其中,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
故事在两条线索的交错进行中逐渐展开,一边是尼尔森上校等人在战俘营的经历,另一边则是美国大兵希尔斯的逃亡生涯,导演似乎是故意把英国人和美国人放在同一情境中的对立位置上,从而完成对英国国民性的尖锐批判和深刻的剖析。
结尾时,那座设计精良的美丽大桥在它的建造者面前毁于一旦,随着那块写有“此桥系由……”的木牌缓缓漂流而去,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浮上水面:尊严和荣誉感到底有多重要?规则和纪律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唐吉诃德在现代社会中是英雄吗?
影片前半部分: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分,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泯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大卫·里恩擅长以激情澎湃的手法演绎大时代下的个人悲欢,被认为是最精于电影技巧的导演,以至专门有一个词“里恩式”来形容他的这种风格。《桂河大桥》以“二战”时期以日本征服南洋为背景,以修建桂河大桥为中心事件,描写了日本一个战俘营的故事。全剧围绕着英、美、日三国军官之间的纠葛与对立而展开。片中,充满骑士精神的英军军官、敢于行动的美军军官与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军官形成尖锐的对照。这部撼人腑肺的反战题材与艺术质量较高的影片,令人痛苦而雄辩地阐述了战争的荒谬性及破坏力,它堪称电影史上最曲折、最深刻的战争题材电影。
[关于主人公]
当我们谈到国民性——更多的是谈及其中的劣根性,我们会想起阿Q,西班牙人可能要捧出唐吉诃德,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则塑造出了尼尔森上校。
在日本战俘营里,被敌人拿枪指着强迫修建大桥,如果是美国人,他们一定首先想的就是自由,就是想方设法地逃跑,希尔斯正是如此;要是法国人呢,他们应当在战俘营里追求享受,即使劳累也不忘追女人或是搞艺术(当然,没有女人),因此最大的合理性就是与日本人谈法国文学……那么英国人呢?比如说本片的主人公尼尔森上校。
尼尔森上校可能是最好的军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最差的军人。在他与日本人的冲突中,尼尔森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的行为规范,他很有礼貌的,客气却冷淡,近乎偏执地强调《日内瓦条约》中关于军官不应当参与战俘营劳动的规定。虽然他是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当着俘虏,但是他的精神上根本没有把日本人放在眼里(这一点倒是跟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些相似),他们是来自东方的下等民族、野蛮人,而在尼尔森看来只有遵守战争规则的上等人、贵族和绅士,才能与他同处于一个档次上——当然,主要是指精神档次。
正是这种来自“贵族”的尊严,而非简单的“军人”的荣誉感,使尼尔森成为帮助日本人建造桂河大桥的领导者。这样的巨大转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如此自然地完成这次转变,也正是大卫•里恩的高妙之处。正如军医所说,“如此认真的帮日本人建桥,简直就是叛国行为。”但尼克森已经没有心思去考虑战争中的对立问题了,历经苦难和折磨之后(他不屈从于斋藤的暴力,也绝不是懦夫和胆小鬼),他满脑子都是大英帝国的尊严和古典主义式的荣誉感,他自豪地说:战争总会结束,以后使用这座桥的人会记得,建造这座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批英国军人。
于是悲剧发生了,没人故意制造悲剧,但是悲剧的结局往往就潜藏在看起来一本正经的事实后面,几乎没人能幸免,也没人能看得清,有谁愿意舍弃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卡桑德拉的眼睛呢?然而,如果不可避免地身在其中,我们也只能像医官斯利普顿一样惊叹——疯狂,真是疯狂!
[关于配乐]
看过桂河大桥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影片开头部分,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出轻松有力的曲子。这首《波基上校进行曲》在1914年便由约翰•奥尔福特(Kenneth John Alford)作出,而在40多年后才因《桂河大桥》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曲,因此这首曲子也被称为《桂河大桥进行曲》。
《波基上校进行曲》原本为一首管弦协奏曲,在本片中被选编为用口哨和管弦混合奏出,效果非常之好,于是此后该乐所有的版本都采用口哨音演奏。
《波基上校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这种曲式源自欧洲民间的轮舞曲,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古钢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复的基本主题与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现为原则。由于其欢腾、热烈、形式感强的特征,回旋曲式几乎可以被看作欧洲古典主义的代表,《桂河大桥》却采用了随意的口哨声将其进行演绎,所以说,在影片幽默诙谐的配乐声背后,不能不说还有一丝讽刺的意味。而相比于《波基上校进行曲》高亢有力的结束音,《桂河大桥》结尾却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大悲剧。
〖精彩花絮〗·本片原定邀请加里·格兰特来扮演希尔斯,但是由于档期原因,这个角色最终给了威廉·霍尔登。
·影片原来准备邀请霍华德·霍克斯担任导演,但是他拒绝了。理由是,他两年前拍摄的《法老之国》票房惨败,他不想重蹈覆辙。他认为《桂河大桥》和《法老之国》都属于那种评论家们很喜欢,观众却不感兴趣的片子。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两个片子的主要人物都是男性。
·当时,本片的两个编剧麦克尔·威尔逊和卡尔·弗曼因为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而被丢进了电影圈的黑名单,最终也没能因为编写此剧而捞到什么好处。当年奥斯卡的最佳改编剧本奖只好颁给了本片的第三个编剧,法国人彼埃尔·布尔,他同时也是《桂河大桥》的原著小说作者,而他甚至不会说英语。
〖精彩对白〗Colonel Nicholson: I'm adamant. I will not have an officer from my battalion working as a coolie. 尼尔森上校:我强调,我不会让我部队里的任何一位军官像一个苦力那样干活。
Colonel Nicholson: Tomorrow it will be twenty-eight years to the day that I've been in the service. Twenty-eight years in peace and war. I don't suppose I've been at home more than ten months in all that time. Still, it's been a good life.
尼尔森上校:明天将是我在军队里服役的第二十八个年头。二十八年,战争和和平交织的二十八年。在这期间,我在家里待的时间不超过十个月,然而,这依然是非常棒的生活。
Colonel Nicholson: One day the war will be over. And I hope that the people that use this bridge in years to come will remember how it was built and who built it. Not a gang of slaves, but soldiers, British soldiers, Clipton, even in captivity.
尼尔森上校:总有一天战争会结束的,我希望在那一天,经过这座桥的人会想起,这桥是怎样建成的呢?谁建造的它?建造它的人不是一帮奴隶,而是军人,英国军人,斯利普顿,被俘虏的军人。
Colonel Saito: A word to you about escape. There is no barbed wire. No stockade. No watchtower. They are not necessary. We are an island in the jungle. Escape is impossible. You would die.
斋藤上校:我还需要跟你们说说逃跑的事情。这儿没有铁丝网,没有栅栏,也没有瞭望台。这些都不需要。这儿是丛林中的僻壤,逃跑是不可能的,你们会死的。
Colonel Saito: Do not speak to me of rules. This is war! This is not a game of cricket!
斋藤上校:别跟我提规矩,这是战争!不是板球赛!
Major Clipton: Madness! Madness!
斯利普顿:疯狂!真是疯狂!
Major Shears: I'd say the odds against a successful escape are about 100 to one. But may I add another word, Colonel? The odds against survival in this camp are even worse.
希尔斯:我要说的是,成功逃离这儿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一,但是上校,我可以再说一句话吗?在这个兵营生存下来的几率甚至更小。
〖穿帮镜头〗·希尔斯第一次来到特别军事行动总部的时候,可以看到一辆黑色的车正往里开,那是一辆1948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生产的Dodge,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
·在影片中,去炸桥的小队一直等待,直到太阳落山。然而,当他们往下游行进时,你可以看到阳光在水面上闪烁。在仰拍大桥的镜头中还可以看到一小块可爱的蓝天。
·片头字幕在打出亚历克·吉尼斯的名字时,打的是“Guiness.”,实际上应该是“Guinness”。(这个错误只在影版中出现,其他版本的字幕拼写是正确的)
·突击队员在河里装炸弹,当时是晚上,而在下一个镜头中,担任守卫的日本士兵们却站在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