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英] 约翰·多恩著 林和生 译
世界经典汉译名著插图珍藏本
ISBN:978-7-80225-581-4
开本:16开
定价:29.80元
版别: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著,第一个中文译本
思考人类处境,在与上帝的对话中自我勉励,紧急时刻的祈祷
读者对象:
哲学、心理学和诗歌爱好者以及关心人生、命运与信仰等问题的读者。
本书特点:
1.本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思考”“自我勉励”“祷告”三部分,本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2.本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
3.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经典插画,绝对值得珍藏。
内容简介:
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他的文字和思想与他们一样对17世纪和20世纪的作家影响巨大。在信仰之内,多恩是追随和仿效耶稣的圣徒;在信仰之外,他是传承和发扬文学和文化遗产的大师。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按常理,他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日常生活一塌糊涂,然而,凭借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以及“爱人如己”的诫命,多恩不仅没被瘟疫所“阉割”,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其中包含了那段著名的感念:
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鸣。
作者简介: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英国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1621-1631)。他之闻名于世,不仅因其世俗诗作(大部分写于他1615年任教职之后),也因其宗教文字,包括宗教散文、论文、尤其布道词,这些文字在17世纪堪称翘楚。
推荐:
这本古老的书成了我思考痛苦时不可缺少的指南。不光是在朋友死的时候,就是在我每当被苦难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都从它那里寻找深入的洞悉。约翰•多恩尖锐却没有谩骂、深刻却没有抽象和事不关己。他永远改变了我思考痛苦和死亡的方式,也改变了我的信仰谈及这些不可避免的危难的方式。
——杨腓力(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
目录:
中译本序
中译本导言
献词
第1章 病初的异变和疑惧
第2章 感官的力量和功能,别的机能,异变和崩溃
第3章 卧病在床
第4章 请医生
第5章 医生来到
第6章 医生惧怕了
第7章 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第8章 国王派来御医
第9章 医生们会诊、处方
第10章 医生们发现疾病正在偷偷扩大攻势,因而努力寻找阻击的办法
第11章 为保护心脏不受瘟毒伤害,医生们使用了强心剂
第12章 医生们用鸽子入药,以便从头部吸出气体
第13章 瘟病借助斑点宣告其传染性和恶化
第14章 医生们观察这些突发事件,错过了关键时期
第15章 我昼夜无法入睡
第16章 耳边传来教堂的钟声,那是我在他人的葬礼上为自己悼亡
第17章 钟声为别人温柔鸣响,它告诉我:你必死
第18章 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我已死
第19章 历经漫漫险航,医生们终于望见陆地:他们发现瘟病要症,似可平安肃清
第20章 基于相关系统材料的提示,医生们准备动手疏泻
第21章 上帝赐福医生们的工作,借助医生们,他让拉撒路走出坟墓,让我离开病床
第22章 医生们研究病根,研究疾病的残余,以及疾病的起因,并尝试肃清或调整
第23章 医生们提醒我警惕旧疾复发的可怕危险
附录:约翰·多恩年表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内容简介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学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来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到我国和欧洲当战地记者,在欧洲时屡次亲身参加战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观景庄”声称正在写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长篇小说,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杀身亡,没来得及定稿。在他晚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及由他妻子发表的两部遗作中,只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54年)。从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罗伯特·乔丹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反法西斯主义义者,这实际上正表达了者本人的立场。但是,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而《丧钟为谁而鸣》作为作者本人投身有关人类前途的大搏斗的见证,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