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信念
直到亨利·梭罗逝世150多年后,耗费他数十年心血的《种子的信念》一书才得以出版。这是一部有关自然界种子的巨著,一本崇仰自然、敬畏生命的奇书。作者在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搭建起一座前所未有的桥染,以人文主义的悲悯关怀,以科学求实地严谨周密,表现森林中万千生命的尊严、繁杂以及高度,探求自然的丰满纯净。
梭罗的作品站在文学所代表的人文世界和博物学所代表的自然世界的交叉点上,把博物研究和美文熔为一炉。梭罗致力于从自然秩序去理解物种本身。他发现,最渺小的生命,哪怕是植物,哪怕是种子,也像人一样,有其灵性,有其信念。对于这样的看法,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有人会问,你是说我们嗑的那些瓜子,砸的那些核桃有灵性、有信念?太夸张了吧?不过,你看完这本《种子的信念》,这样的疑问大概就会烟消云散了。种子,与我们人类一样,有其灵性。正因为种子有其灵性,有其信念,我们人类才对种子充满信心。没有这样的信心,人类怎么会去播种?
《瓦尔登湖》赞美的是个体生命在自然中如何享受天人一体的自由,《种子的信念》赞美的是富饶的生命与自然的相互关联;《瓦尔登湖》探讨的是个人在自然中的成长和发展,而《种子的信念》探讨的是作为生命载体的种子在自然界中如何伸展、实现其信念的过程;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作者发现农业是人类自我开垦的手段,在《种子的信念》中,作者注意到风、水、动物等是自然界自我拓展的手段。从这种意义上讲,本书是《瓦尔登湖》的姊妹篇。
梭罗作品的独特魅力是他从超验主义的哲学立场来观察经验世界。超验主义者认为宇宙是由自然和灵魂构成的,故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科学的主观性,即科学是特定科学家的科学。梭罗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主观性,而且看到了种子的主观性,这就是每一个种子都有自己的信念。这种看法迥异于中国人对种子的传统态度。中国的传统一直从种子对人的用途来理解种子,如某种子“味美,肉可食用,籽可入药”。
对于动物的心灵,人类留下的文字数不胜数,而触及植物灵魂深处的文字至今仍是凤毛麟角。对于梭罗爱好者们和博物爱好者们,《种子的信念》是最合适不过的案头珍藏。这本书可读性甚强,感性而精确、细致而迷人。你会发现,种子的传播像观念的传播一样,不胫而走。你会看到,在林子里,在池塘边,在田地里,在沼泽里,到处都留下了这位博物爱好者的足迹。那些简短的描述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从大自然,从那些不起眼的浆果和坚果,从那些满天柳絮和不起眼的草籽中提炼出哲学,提炼出思想,提炼出对自然的热爱。这本书会帮助读者分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验,分享他那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探索自然的天分,向他学习如何享受大自然。
种子的信念.你所不知道的种子的故事 目录:
第1章 油松的故事
随风更飞扬
拿手好戏
街边的五针松
采摘初体验
于无声处
莫听穿林打叶声
采松果
松鼠和小秘密
大自然的歌者
拜红松鼠所赐
第2章 铁杉、白桦与枫树
铁杉籽的传播
桦树的近亲
绝妙的美味
依依杨柳弄轻柔
雪地上的白桦盛宴
枫树,枫树
上天之眷顾
风中的浪漫之舞
随波逐流
又见芳踪
黑白森林
传播最广的树种
第3章 杨柳依依
柳树的天性
窗外梧桐雨
小鸟帮大忙
绿色瓦尔登湖
无心插柳柳成行
樱桃的滋味
意外之喜
鸟兽也帮忙
水性黑柳
随遇而安、率性而为
蔓延成林
金缕梅与凤仙花
第4章 水知道一切
第5章 大自然的和谐艺术
第6章 执著的山核桃
第7章 关于森林的战争与和平
第8章 野果札记
附录1 植物名称汉英对照表
附录2 计量单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