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沙燕中华亚种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学名: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也叫棕沙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2厘米。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与岩燕的区别在尾端无白色斑点,与崖沙燕的区别在喉及胸浅灰褐色,无深色胸带。分布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印度,中国西南及台湾。群栖性,生活于沼泽尤其是有沙滩的河流,营巢于河岸洞穴。
中文学名: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
拉丁学名:
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燕科
属:
燕属
种:
褐喉沙燕
亚种: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
命名时间:
J. E. Gray, 1830
英文名称:
Brown-throated Sand Martin
目录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褐喉沙燕中华亚种为常见燕科鸟类中个体最小的燕子之一,体长约10-12厘米,是体和头颈两侧灰褐色具光泽。头顶较暗呈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较浅淡,呈浅灰褐色。翅暗灰褐色,尾黑褐色,上身背面灰褐色,下身胸、颈乳白色,尾部鱼尾状,略分叉,分叉不深。与岩燕的区别在尾端无白色斑点,与崖沙燕的区别在喉及胸浅灰褐色,无深色胸带。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 7-8 g,♀ 7g;体长♂100 -112 mm,♀114 mm;嘴峰♂ 4-5 mm,♀4.5 mm;翅♂82 -97 mm,♀82mm;尾♂40-43 mm,♀40 mm;跗蹠♂8 -9 mm,♀8.5 mm。(注:雄性——♂;雌性——♀)[1]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2)
[2]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3)
[3]
生活习性群栖性,生活于沼泽尤其是有沙滩的河流。营巢于河岸洞穴。地方性常见于高至海拔1000米。中华亚种(学名: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于云南南部及台湾的热带地区。常成群出现在河床和池塘上空,在台湾的四草、七股的渔塭可固定看到它们的踪迹,渔塭边的土堤正是褐喉沙燕筑巢的地方,同时以渔塭旁的昆虫为食,特别是蜂、蚁、白蚁、甲虫等膜翅目、等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的昆虫较常见。叫声为细弱的喘息声tschree。[1]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4)
[4]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5)
[5]
分布范围分布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印度,中国和印度支那。[6]
繁殖方式筑巢多在河岸沙岩上。繁殖期为4至6月,亦有10至11月。每年可繁殖2次,集群繁殖,每窝产卵2-4枚,卵纯白色,大小为14.5-18.3mm×11.2-12.7mm。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1]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6)
[7]
褐喉沙燕中华亚种(图7)
[8]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9]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