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辘运为旧时一种运输工具。

由辘道和辘车组成,清末民初从闽北传入县内的下洋、十一都。辘道一般沿山岭或丘陵地带下行设计,路基宽1米,两旁用木条作路轨,平地每隔30厘米铺长50厘米左右的圆木或竹片,钉牢两端便成。辘车系木制无轮车架,底部呈弧形。运行时把车置放辘道之上,配上强劳力前方牵引,利用辘道的自然坡度滑运,每辆一次可载重500公斤。清与民国时期,本县沿闽江山村和下洋(今东桥)的木材,池园的瓷土,均多靠辘道运输。50至60年代,东桥乡辘道依旧遍布各乡村,总长50公里左右;池园镇运送瓷土的辘道有5条,长30公里。70年代后,多改用板车、拖拉机运输,辘运逐渐淘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