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赤霉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为害症状豆荚染病,病斑近圆形至不整形块状,发生在边缘时呈半圆形略凹陷斑,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粉红色或粉白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或粘分生孢子团。严重的豆荚裂开,豆粒被菌丝缠绕,表生粉红色霉状物。[1]大豆赤霉病

[2]

病原形态特征Fusarium roseum(Link)Snyder et Hansen称粉红镰孢和F.oxysporum Schlecht.称尖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Fusarium roseu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细削,橙红色。Fusarium roseum oxysporum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镰刀形,无色,两端渐尖削,多具隔膜3个,大小19~46×3~5(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无色,具1个隔膜,大小13~24×2.5~4(μm);国外报道F.semitectum Berk.et Rav.称半裸镰孢也是该病病原。[1]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荚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温30℃,大豆结荚时遇高温多雨或湿度大发病重。[1]

防治方法(1)选用长农7号大豆、小寒王等优良品种,选无病种子播种。

(2)雨后及时排水,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豆田湿度。

(3)种子收后及时晾晒,降低储藏库内湿度,及时清除发霉的豆子。

(4)必要时喷洒60%防霉宝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50L左右,隔10~15天1次,连喷2次。[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