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症状叶枯病多从叶缘、叶尖侵染发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规则状,红褐色至灰褐色,病斑连片成大枯斑,干枯面积达叶片的1/3-1/2,病斑边缘有一较病斑深的带;病健界限明显。后期在病斑上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如桂花叶枯病(亦称枯斑病)、腊梅叶枯病、翠菊叶枯病(亦称斑枯病)。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叶枯病

病原该病的病原菌有三种:属于半知菌亚门的Alternaria alternata;属于子囊菌亚门的Glomerella cingulata;属于半知菌亚门的Pestalotia ginkgo病原菌以菌丝体与孢子在病落叶等处越冬。

发病规律叶枯病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时,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该病在7-10月份均可发生。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防治措施(1)加强肥水管理,促使苗木和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2)发病初期,对苗木或幼树喷20%氟硅唑咪鲜胺800~1000倍液,或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锌600倍液,视病情,隔15~20天,喷2~3次。

发病中前期

方案一: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70%代森锌600倍液,兑水15公斤水,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方案二:56%嘧菌酯百菌清50ml+1:2:200倍波尔多液,每5—7天用药1次;

方案三:20%氟硅唑咪鲜胺1000倍液+2%氨基寡糖素12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发病中后期

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70%代森锌600倍液, 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注意: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应同时加入药剂50%烯酰吗啉30ml或38%恶霜菌酯25ml或56%嘧菌酯百菌清25ml。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