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灰霉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分布与危害菊花灰霉病

灰霉病是药用植物菊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分布,严重影响药菊的药用价值。

主要症状菊花灰霉病据观察在菊花生长期容易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影响植株开花,降低观赏价值;主要为害菊花叶、茎、花等部位;叶受害时在叶片边缘出现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轮纹状波皱,叶柄和花柄先软化后外皮腐烂,花受害时影响种子成熟;高温多雨、氮肥施用过多、栽植过密、土壤质地黏重等都有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侵染花器,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生浅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Botrytis cinerea Pers.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生大量分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5.5-16×5.0-9.25(μm)(平均11.5×7.69μm),孢子梗811.8-1772.1×11.8-19.8(μm)。

发生规律北方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南方病菌分生抱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由于田间寄主终年存在,侵染周而复始不断发生,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该病属低温域病害,分生孢子耐低温能力强,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温暖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也较快。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适时浇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客土栽植,无论是土栽还是盆栽土壤一律要不带病的新土;

是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清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以防病害传播;

是定植前可用65%代森锌300倍液加新高脂膜浸根10至15分钟;

是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不偏施氮肥,严防土壤渍水,喷施新高脂膜保肥保墒;

是在发病初期喷洒波美0.3至0.5度的石硫合剂或代森锌、多菌灵杀菌剂加新高脂膜,提高药效。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保护花和芽,防止侵染蔓延。必要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常用药剂灭菌丹、扑海因、速克灵、甲霉灵[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