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公元1059年阴历12月,苏氏全家人到了江陵,并在荆州过完春节,在荆州住了将近一个月。游玩荆门时,有感而作。

作品名称:

荆门惠泉

创作年代:

宋朝

作者:

苏洵、苏辙、苏轼

目录

诗词原文苏洵《荆门惠泉》苏轼《荆门惠泉》苏辙《荆门惠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诗歌鉴赏

诗词原文苏洵《荆门惠泉》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

苏洵

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

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

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

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

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苏轼《荆门惠泉》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苏轼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苏辙《荆门惠泉》泉源何従来,山下长溪发。

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

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

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

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

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苏辙

作者简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称"三苏",并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父子三祖籍四川眉州人.此诗是北宋仁宗嘉佑五年二月(1060年)进京赶考路过荆门途中.公元1059年也就是北宋嘉佑四年三苏父子离家赴京。比起前一次赴京来,这次赴京有以下不同:一是成员不同,前次是父子三人赴京,这次是全家出动(苏洵《初发嘉州》:“托家舟航千里速”)除程夫人已去世外,苏轼之妻王氏、长子苏迈、乳母任采莲,苏辙之妻史氏、乳母杨金蝉皆一同赴京。二是所走路线不同,前次是陆行北上,这次是舟行南下。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出三峡,到宜昌,于同年12月初到达江陵,在此度岁;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陆行北上,经襄阳(今属湖北)、唐州(今河南唐河)、许州(今河南许昌),于嘉佑5年2月15日到达京城。二是费时不同。前次只走了两个多月,这次他们一路探幽访胜,走了将近半年。他们分乘数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好不热闹。在船上,下棋饮酒,吟诗作赋,弹琴高歌。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沿途多有亲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过得相当愉快。旅途中父子三人作诗三百余首,所做诗后都收入《南行集》,很多诗都是父子三人同行唱和诗集,诗都是同题分作。荆门惠泉诗就是属于此类,此三首诗作于1060年荆门初春时节,诗歌真实地纪录了荆门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及象山脚下贤人君子之遗迹.

写作背景公元1059年阴历12月,苏氏全家人到了江陵,并在荆州过完春节,在荆州住了将近一个月。他们拜会了荆州知州王兵部,苏轼有《上王兵部书》,苏洵作了《王荆州画像赞》。

诗歌鉴赏苏辙与王荆州之子王璋交游,他们父子在江陵过了春节后,于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5日继续北上,于正月中旬抵达荆门,其中苏洵一生进京海赶考中曾娄次途经荆门,对荆门感情也比较深厚,这次他带苏轼苏辙又故地重游惠泉,并引发对人生的无数感慨。

苏洵作诗曰:“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此诗前四句写眼前之景;次四句回忆二十年前自己再举进士,东出三峡,北上入京,途经荆门惠泉的情况;最后八句是感叹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自己已经“老且瘦”了,而当时的“同游子”,半已作古了。

而苏辙苏轼诗更多是描写惠泉景致,苏辙吟咏到:“泉源从何来,山下长溪发。悠然本无营,谁使自激洌。茫茫九地底,大小浮一叶。使水皆为泉,地已不照泄。应是众水中,独不容玉洁?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石泓静无尘,中有三尺雪。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垫。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竭。”最后苏轼作合道“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父子三人诗风格不同,其中苏洵诗远古苍劲,苏辙诗词淳朴无华,而苏轼的诗词中更是清新中带有一种豪健,虽然写荆门惠泉诗并不是三人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其中苏轼苏辙所作都为他们的早期作品,但它留给后人特别是荆门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学史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