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雷二号彗星
哈特雷二号彗星,正式名称为103P/Hartley,是一颗周期为6.46年的短周期彗星,1986年由马尔科姆·哈特雷在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的施密特望远镜单元发现。它的直径约为1.2到1.6 km。2010年11月4日,它被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所飞掠过,它们之间的最近距离不到700km。这是EPOXI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录
1 特性 2 2010年的回归 3 深度撞击号飞掠 4 未来 5 参见 6 参考资料 7 外部链接
特性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2008年8月份观测到的彗核半径为0.57 ± 0.08 km ,反射率为0.028.彗星的质量约为3×1011 kg.除非发生解体或彗核分裂,以它目前的质量损耗速度,哈特雷2号彗星仍会有百余次(约700年)的回归。
2010年的回归4英寸望远镜所看到的哈特雷二号彗星,2010年10月6日
2010年10月20日,哈特雷二号彗星距离地球约0.12 AU。8天之后的2010年10月28日,它将到达拱点(距离太阳最近)。在此期间,它的视星等将达到5等,位于御夫座疏散星团附近。有经验的观测者在晴朗黑暗的夜空可以勉强可以用肉眼看见,而用双筒望远镜较容易观测。
在10月1日,彗星邻近仙后座的NGC 281所在的位置。10月7日新月时,彗星预计位于英仙座双星团附近,10月14日位于英仙座的疏散星团NGC 1528附近。10月底,由于没有月光的影响,彗星变得可见。
深度撞击号飞掠哈特雷二号彗星在2010年10月20日距离地球约0.12AU。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先前拍摄过坦普尔1号彗星的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来研究哈特雷二号彗星。原先的计划本来是飞掠Boethin彗星的。但是天文学家发现Boethin彗星过于暗淡难于观测,其计算轨道不足以精确到使飞船飞掠它。所以NASA决定改作飞掠哈特雷二号彗星。
未来在2010年彗星通过近日点过后,不计入非引力的影响,哈特雷二号彗星将在2017年4月20日前后回归。
参见周期彗星列表
参考资料^ 1.0 1.1 1.2 1.3 1.4 1.5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103P/Hartley 2.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08-06-04 last obs [2010-02-23]. ^ Seiichi Yoshida. 103P/Hartley 2. Seiichi Yoshida's Comet Catalog. 2006-07-16 [2010-02-23]. ^ EPOXI Mission Status, NASA/University of Maryland, December 2, 2007. ^ 4.0 4.1 4.2 4.3 Lisse, C. M.; Fernandez; Reach; Bauer; A'Hearn; Farnham; et al..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Observations of the Nucleus of Comet 103P/Hartley 2.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DPS meeting #41, #20.08. 2009, 121: 968–975 [2010-02-23]. (arxiv) ^ Tune, Lee; Steigerwald, Bill; Hautaluoma, Grey; Agle, D.C.. Deep Impact Extended Mission Heads for Comet Hartley 2.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December 13, 2007 [7 August 2009]. ^ 6.0 6.1 JPL Close-Approach Data: 103P/Hartley 2. 2008-06-04 last obs [2010-02-23]. ^ Jonathan Shanklin. Comet Prospects for 2010. 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 (Comet Section) [2009-02-25]. ^ Dickinson, TerenceTerence Dickinson. . SkyNews. Cana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2010: 24-28. ^ EPOXI Mission Status, NASA/University of Maryland, December 2, 2007. ^ Donald K. Yeomans and Alan B. Chamberlin. Horizons Ephemeri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