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绿瓦之残阳
演职员表编剧:毓钺李诚儒[1]
出品人:梁富业李诚儒
导演:李诚儒李诚儒饰恭亲王
[2]
执行导演:李伟鞠昕华
制片人:朱文玖
演员
李诚儒 饰恭亲王(奕)
朱紫汶饰慈禧(孝钦显皇后)
陈莉娜饰慈安(孝贞显皇后)
蒋恺饰演咸丰皇帝
杨子骅饰肃顺
王玥波饰惇亲王
郭晓小饰安德海
闫洁饰 瑞竹
李舒桐饰 瓜尔佳氏
王友来饰 载垣
剧情简介
清后期,道光皇帝深感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在建立储君的事情上日夜焦虑。诸皇子之中,他最看重持重仁义的奕詝和智勇多才的奕欣,在立奕詝为储君的同时,下旨封奕欣为“恭亲王”。道光驾崩,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咸丰帝与恭亲王之间由原来的兄弟之争,变成了君臣之隙。时事突变,京城告急,咸丰帝仓皇之中留下恭亲王打理外事,自己携后妃离开京城出逃。恭亲王在列强的刺刀和威逼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咸丰帝在屈辱哀痛之中,将朝政交给了两宫皇后及“顾命大臣”,绝望地撒手人寰。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用计将顾命大臣们调虎离山,夺回了朝政大权。恭亲王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放口岸,互通贸易;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数年后,病入膏肓的大清终于迎来了回光返照似的“同光中兴”。
分集剧情 分集查询收起查询1集2集3集4集5集6集7集8集9集10集11集12集13集14集15集16集17集18集19集20集21集22集23集24集25集26集27集28集29集30集
第1集
清道光年,孝和太后过八十大寿。紫禁城后官内,张灯结彩,好不热闹。道光咸丰给太后施过大礼,依次是全贵妃领着自己九岁的儿子奕詝(后来的咸丰),祥贵人领着自己八岁的儿子奕欣给老太后施礼祝寿。
寿宴开始,奕詝、奕欣、奕誴坐在一桌。全贵妃经太后恩准与皇子们坐在一桌。
席间,全贵妃几次叫奕欣和奕誴吃鱼,却都被奕詝借故打断了。当奕欣的筷子再次伸向那条鱼时,奕詝索性把桌子掀翻了。此举惊动了大殿内祝寿的人,恰在此时,孝和太后的小巴狗跑过来,吃了那条鱼,瞬间翻了白眼。
原来,全贵妃在鱼里下了毒,欲害死奕欣、奕誴兄弟,以便奕詝日后能顺利地承继大统当皇上。奕詝事先知道了额娘的阴谋,不忍看与自己情意甚笃的手足兄弟遭到谋害,于是掀翻了桌子。
孝和太后闻知真相勃然大怒,一条白绸子赐死。叫奕欣的额娘祥贵人照管奕詝。奕詝、奕欣一齐跪在祥贵人的面前。祥贵人百感交集。
十年后。
奕詝、奕欣长大成人。祥贵人已被册封为静贵妃。她把全贵妃谋害自己亲生儿子之事全然忘掉,付出全部的母爱抚养视奕詝。兄弟俩对她也是孝顺有加。
此时的道光皇上已经病入高肓,他在考虑立储之事。老五奕誴和老七奕缳,一个粗鲁有加,不堪重用;一个太小,少不更事。自然都不在考虑之内。奕詝和奕欣,一个为长,文弱温和,仁义恭顺;一个刚强机智,少有大志。他把立储的目光聚焦这两个儿子身上,但咸丰只能有一个。为此,他不时地用各种方式试探两个儿子的能力,有文有武。但兄弟俩总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着实让他举棋不定,异常着急。
与此同时,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和奕欣的老师卓秉恬也在为自己的弟子承继大统绞尽脑汁,以便压住对方,占得先机,影响道光的选择。一时间,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在紫禁城内,兄弟之间你来我往,令人窒息。王公大臣们无不在参悟着这刀光剑影背后的玄机。
举棋不定的道光此时想起一个人,他觉得有必要听听她的想法。这就是奕詝的养母,奕欣的生母静贵妃。
对于立储之事,静贵妃想得并不多。她当然愿意皇立奕欣,但立奕詝她也不反对。当年她能忘掉全贵妃欲害奕欣之仇,而尽心抚养奕詝,可见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此时此刻,她不想因立储之事坏了自己贤德的名声。
一天,奕欣要见静贵妃,不料,她怕沾嫌疑,竟闭门不见。奕欣异常痛苦。
第2集
聪明的奕詝早就想到了静贵妃,他知道静贵妃此时的一句话,或许就能决定自己是君是臣。他明白有一件事可能会影响到静贵妃对他的选择,为此,他先于父皇,找到了静贵妃。
原来,静贵妃无意中归兄弟俩流露出自己百年之后的忧虑。日后,如果是奕詝当了咸丰,她只能以贵妃的身份了此一生,坟幕的建制规模要小得多;如果是奕欣承继了大统,母以子贵,她就是当然的皇太后,其坟墓自然是妃子难以望其项背的。奕詝为打消静贵妃的忧虑,对静贵妃委婉地说出了日后自己若当了皇上,一定册封静贵妃为皇太后。静贵妃心内的一块石头算落了地。
果然,当道光找到静贵妃时,她讲了一通立幼废长会引发混乱的话。内忧外患,最迫切的是内外稳定。此话道光颇为赞同。静贵妃为了自己死后的殊荣,毁了自己亲生儿子的一生。使日后成了恭亲王的奕欣,一辈子都处在两难的境地。此是后话。
自然,静贵妃话只能是道光的一个参考。真正叫道光下决心立奕詝为储的原因,源自一次射猎。道光命奕詝、奕欣各带一支人马校猎南苑。临行前,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向他面授机宜。
当日,奕欣射得猎物最多,颇为得意。而奕詝却叫自己的人马按兵不动,自然是一无所获。道光感到不解,甚至欲以抗旨不尊处罚奕詝。当起问起原因时,奕詝道:“皇阿玛,儿臣虽是不肖,若驰猎一日,不会猎杀不到猎物的。但眼下正值春和,鸟兽方在孕育,儿臣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六弟竞争。”道光闻言,大为惊喜,忍不住赞叹,“是真有君子之度也”。尽管,他更觉得奕欣是中兴之主,但“德者居天下”的思想在他心里占了上风。
道光驾崩。乾清宫内,奕詝和奕欣紧紧盯着“正大光明”匾。匾后便是决定着他们谁为君,谁为臣的锦盒。同时,也决定着杜受田和卓秉仁两位老师和一些地位微妙的大臣们的命运。大殿内静得出奇,掉下一根针,也会令人禁不住哆嗦一下。锦盒终于打开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竟然有两份遗诏。一份是“立皇四子奕詝为太子”;一份是“封皇六子奕欣为恭亲王”。一匣两诏,是从未有过的事。奕詝明白,先皇的意思是告诉他,奕欣也是太子的选择之一,你要对奕欣礼让三分。奕欣自然也明白,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先皇给的,叫他尽心尽力辅佐四哥,恢复大清盛世。然而,其后的历史却没有按照道光的既定方针走。中国历史迎来了最黑暗的年代。
第3集
奕詝成了咸丰皇上,他的福晋成了慈安皇后。恭亲王的福晋进宫祝贺,送给慈安一对玉镯。(就是这对玉镯在史称的“辛酉政变”中起了不大不小的作用。)上前恭恭敬敬为慈安试戴玉镯的人是兰贵人(慈禧)。兰贵人聪明乖巧,说话得体,知书达礼。但眼神中透出一股不安分,一股倔强。道光选择奕詝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其实是把大清江山交到一个女人手里,更想不到会毁在这个女人手里。
公元1860年,咸丰九年,英法两国以修约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占领了舟山、金州、烟台之后,英法炮舰直逼天津。
与此同时,懿妃(兰贵人)为咸丰生了唯一的皇子载淳。母以子贵,她被封为皇贵妃。此时的“慈禧”已有了“雄心壮志”,但她掩盖得很好。她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明白自己的儿子若想成为皇上,不会一帆风顺的。咸丰的身体很弱,往后的事都很难料,她必须要物色一些可以辅佐自己儿子的人。在她心目中,恭亲王是首选。她总是寻找时机向恭亲王传达这个意思。
僧格林沁和胜保在大沽口打了一场胜仗,满朝上下都沉浸胜利的喜悦中,觉得大清从此不再惧怕洋人。咸丰对百官也皆有封赏,其中包括五爷奕誴,七爷奕懁。唯独没有恭亲王。似乎忘了还有个六弟,有个先皇封的恭亲王。后来在懿贵妃的提醒下,他给恭亲王封了个管宴大臣的官职。大材小用,近乎羞辱。
原本反对对洋人一味退让,签条约的御前大臣肃顺却一反常态,提醒满朝文武,英国人、法国人不是太平军,不是陈玉成,打跑了就跑了。洋人不是山大王,没那么容易。表面看来,肃顺变得清醒起来,内里的原因是僧格林沁、胜保是恭亲王栽培,用过的人,肃顺不想叫给恭亲王重新执掌军机的机会,以便自己把持朝政。
僧格林沁、胜保想见见恭亲王,恭亲王却因没有旨意,不能结交外臣。空有一身才干,却只能当个闲散王爷,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卓秉恬心灰意冷,告老还乡。不想却被几个蒙面人劫杀,幸被恭亲王派来的人救下。当撕开一死了的蒙面人的外衣时,发现了里面的黄马褂……恭亲王明白,自己的王府大墙如同中军大帐,围帐后已布满了刀斧手,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他提醒家人要如此这般。
第4集
打了一场胜仗,英法联军并没有退兵。满朝文武一时乱了方寸,有的说该继续跟洋人打下去,有的则感到凶多吉少。肃顺又恢复了原来对洋人的态度,说洋人是银样蜡枪头,打也无妨。并提出一鼓作气废除以往签订的条约。
百姓们知道清兵打败了洋兵,也都觉得洋人没什么。洋枪洋炮也打不透咱们的铁步杉。一时间有关洋人的笑话到处传说着。有的还把笑话当成了真事,等待着到时候抓俩洋人养着玩儿。
僧格林沁、胜保向恭亲王问计,恭亲王说,以战迫和。对洋人开战,废条约为时尚早。不能为一时的痛快,招惹麻烦。
恭亲王的话自然没人肯听,咸丰对肃顺言听计从,废除了与俄国签订的条约,骂走了俄国使臣那提耶夫。君臣二人着实出了一口恶气。他们哪里料得到,塌天大祸就要来临。
那提耶夫一行人骑马来到了通州八里桥,观察地形。两个化装成行商模样的人,也骑马跟出了城,不远不近地尾随其后……
几天后,那提耶夫又出现在停泊在吴淞口的英法联军的军舰上。毫无疑问,他们在策划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两个商人模样的人把观察到的一切,告诉了僧格林沁、胜保。原来这两个人是恭亲王差遣的。
僧格林沁、胜保急忙进宫,想把听到的消息奏报咸丰。不料咸丰正在为师傅杜受田的亡故而伤心。二人赶到军机处,肃顺一伙人也在为杜师傅的丧事忙碌着,无暇听手下败将,英法联军的消息。肃顺本来有几分关注,当听到消息来源于恭亲王时,又猜疑这是恭亲王要重掌军机的计谋。他决计利用为杜受田办丧事之机叫咸丰想起当年兄弟俩嫡位之争的往事,提防恭亲王。这一招,果然奏效。
康慈太妃(静贵妃)病重,她惦记着身后之事。惦记着当年咸丰对自己的承诺。她见不到日机万理的咸丰,亲生儿子恭亲王也因得不到旨意而不能进宫。慈禧来看老贵妃,得知此情后,当即越权做主宣恭亲王进宫。此事叫恭亲王感激万分,从此对慈禧恭敬有加。
与此同时,英法舰队的旗舰上,额尔金、葛罗、巴夏礼正站在一张地图旁策划着进攻天津,围困北京的计划。
慈禧私自放恭亲王进宫之事惹怒了咸丰,在加上肃顺等一通肺腑之言,他决定要处罚不守规矩的慈禧,不料慈禧一番话竟使他良心发现,深夜去探望病中的康慈太妃。
第5集
僧格林沁、胜保终于见到了咸丰,不料咸丰对英法联军和俄国人的阴谋不以为然。却对他们与恭亲王的关系大为警惕,提醒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国是忧心忡忡的恭王终日以垂钓打发日子。一个偶然的机缘,福晋的赔嫁丫头瑞竹的一番安慰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英法联军启航北上……
与此同时,咸丰却因几个老臣给杜师傅拟就的谥号大发雷霆。群臣感到不解,议论纷纷。更有甚者,咸丰竟然下旨叫恭亲王到杜受田宅邸,代朕设祭赐封,扶柩归里。恭亲王“愉快”的接旨。对此,咸丰却大为疑虑:老六真的把过去都忘了,还是忍辱负重?
一些原本视恭亲王为希望的老臣们见恭王如此懦弱,言语中流露出失望。恭亲王听到,内心很痛苦,却不得不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康慈太妃病重到了弥留之际,在病榻前守着的竟然是慈禧,她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人明白,那就是恭亲王。但他们谁也没对谁说过什么,聪明人之间,半句话都是多余的。
咸丰来到病榻前,半昏迷状态的老太妃一把拉住他,说有话要说。
原来,康慈太妃错把咸丰当成自己的儿子恭亲王,她把藏在心底多年的话都说了出来。咸丰听罢,大为震惊,他一头跪倒在老太妃的床前,泣不成声。原来……
太妃死了。恭亲王求见咸丰,请求给太妃加尊号为太后。咸丰一边感激太妃对自己的抚养之恩,一边又推拖着不办。全然忘了自己当年争嫡时对老太妃的承诺。
英法联军的军舰离天津口岸还有一海里,已进入大炮的射程。士兵们已各就各位。军情传到紫禁城,肃顺却认为洋人是虚张声势,没什么可怕的。咸丰也觉得只要洋人在海里就还远着呐,不足为虑。
与此同时,僧格林沁、胜保等武将们都在灯红酒绿之处,狎妓听戏。洋兵的炮声镇醒了他们,仓促应战,自然是不敌对手。转眼间,洋兵已从天津推进到通州八里桥,北京城危在旦夕。
肃顺不再言战,忙差人去与洋人谈判,不想几拨谈判使节都被洋人赶回来。有大臣提到叫咸丰御驾亲征,激起官兵和百姓们的士气。肃顺却提出叫咸丰离开京城,巡幸热河。有咸丰在,肃顺就能持朝政。
老七醇亲王与群臣们跪在午门外恳求咸丰不要离开京城。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怕咸丰离京之前想起明朝“土木之变”的典故,进而怀疑他这个御弟。其实,咸丰确实想到了土木之变,但主角却不是七王爷,而是恭亲王。
已经能听到洋兵的枪炮声了,北京城里乱成了一锅粥。
第6集
慈禧仍在尽最大努力劝说咸丰别走,当然不是想叫咸丰领着抗洋兵,她也想到了土木之变,想到了恭亲王,想到了自己儿子未来的地位。不料却被肃顺等以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而阻止。慈禧无言可对,但内心恨透了肃顺。看着自己的儿子,她想到了鳌拜。
慈禧的话引起了咸丰的警惕,他决计不走了。此举急坏了肃顺等人,他们无论如何也料不到叫咸丰改变主意的是慈禧。肃顺得知要去质问慈禧,别人拉住了他,告诉他慈禧不是个寻常之辈,招惹不得。此后,在肃顺政敌里又加上了一个皇贵妃。尽管他有所警惕,但还是低估了这个女流之辈。
站在北京的城楼上已然能看见洋兵骑马带起的烟尘。紫禁城内的君臣们还在为咸丰是否要巡幸热河掂量着,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难掰扯。
英军前敌指挥官巴夏礼来到清军大营下最后通牒,僧格林沁竟要求与巴夏礼比试弓马,摔跤。巴夏礼被迫应战,自然不是僧格林沁的对手。僧格林沁跟洋人交战以来的第二场胜利,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更有甚者,咸丰竟然下旨扣押巴夏礼,理由是擒贼先擒王。恭亲王得知此情,大为震惊。大骂肃顺一伙,出馊主意。
英法提出抗议,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叫咸丰放了巴夏礼。咸丰自然不理会小鬼子的叫喊。他要以此事叫恭亲王,叫满朝文武,叫洋人们知道,当今的天子不是软弱可欺之辈。慈禧闻听此事,吓得跌坐在地上,她感到擒贼擒王计策在洋人身上管不了用,只能适得其反。果然,洋兵们的进攻更加猛烈。清军潮水般地退下来。僧格林沁连老本都拼光了,他叫胜保快去见驾。
此时,咸丰正自在辞庙,拜别列租列宗。肃顺为了掩人耳目,让咸丰顺利出逃,慌称咸丰要御驾亲征。
咸丰走了,总要留一个宗室近支支撑危局。数来数去,只有恭亲王能当大任。但咸丰没忘“土木之变”,一时难以举棋。肃顺等军机大臣也在议论着此事,有人提出恭王是心腹之患,不能留京,捆也要把他捆到热河去。肃顺却觉得要留下恭亲王,众臣感到惊诧,肃顺一番话,叫大家对他佩服之余,感到一阵寒意。
在肃顺建议下,咸丰终于决定叫恭亲王留守京城。当然,也为可能出现的“土木之变”布置下留守京城的兵马。恭亲王稍有不甚,就有性命之攸。
第7集
恭亲王接到咸丰的手谕要他与洋人周旋。而此时的洋人是猫,大清不过是只耗子,周旋的结果,或是被吃掉,或是签下城下之盟。恭亲王知道,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从他留下的那一天就背定了。但皇命不可违。更深层的原因是,即使丧权辱国,大清江山是爱新觉罗氏的就成。作为大清的王爷,国难当头,国家的利益远比不上爱新觉罗氏的利益。
英法联军没有直接攻进北京城,因为他们的侵华的目的不是占领某一座城市,而是谋求在华的最大利益。为了恐吓大清的咸丰,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逃跑的咸丰看不到红透天际的大火,留守的恭亲王却看得到,怒发冲冠,他匹马单枪冲出城,不料被一箭射中……
原来,命军士射中恭亲王的是他的岳父桂良。目的是阻挡恭亲王逞匹夫之勇。他对恭亲王说,要真能以一人之勇救得天下,也不会有今日之难。他让恭亲王别忘了自己的使命和京城的百姓。恭亲王痛哭嚎啕。
远在热河的咸丰听说圆明园被烧,连声大喊“奇耻大辱”,急火攻心病倒了。他传旨僧格林沁就地正法巴夏礼,以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仇。为此,慈禧说出了一番很有见地的话,却遭到了以遵守祖制为准则的慈安皇后的喝斥。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送来要求签订城下之盟的条件。除了全面修约,认定天津、南京条约的续加条款,英法谈判代表带兵进京外,还有一条,就是要释放巴夏礼和随行人员。否则,血洗京城。
为此,恭亲王赶到刑部大堂,来提巴夏礼。谁料,巴夏礼没了踪影。原来,大臣文祥怕僧格林沁带旨而来,巴夏礼人头落地,就更不好收场啦!抗旨不尊,有杀头之罪。恭亲王告诉文祥,把罪过都推到他身上。恭亲王终于放了巴夏礼。
放了巴夏礼,肩负咸丰秘密使命的宝鋆和沈兆霖怀疑恭亲王与洋人有秘密交易,他们暗中布置军队,准备对恭亲王动手。
恭亲王对在京留守的大臣们说,自己要与洋人谈判。僧格林沁,则要与洋人决一死战。恭亲王一番话,叫僧军门只得把大刀砍在石头上。
与此同时,热河临时军机处,几位军机得知恭亲王要与洋人谈判,放走了巴夏礼,义愤填膺,大骂恭亲王卖国、抗旨。决定向咸丰参奏。
第8集
恭亲王忍受屈辱开始筹划与洋人谈判的法码。枪炮下的谈判又能有有法码?顶着卖国贼的名声,为的就是留下象征着大清江山北京城、皇宫、太庙。恭亲王内心的苦闷、痛苦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出来的。他只能对红颜知己瑞竹姑娘透露一二。
对于肃顺等人的参奏,咸丰拿不定主意是该惩处恭亲王,还是默许恭亲王。慈禧和慈安的一席话叫咸丰似乎明白怎么办对自己更有力。他传旨告诉恭亲王,答应洋人条件,叫他们赶紧滚。暗中,他又与肃顺商量,给宝鋆和沈兆霖下了一道密旨。他怕洋人,更怕自己的六弟。因为,洋人不会来中国做皇上。不想,隔墙有耳。慈禧在帐后全听到了。
次日,慈禧跟咸丰说要散散心,出了宫。肃顺不放心,差人暗中跟着,不想那盯梢竟鬼使神差,调戏妇女,被人打了一顿。在一家茶馆内,慈禧跟掌柜的闲聊了一会儿……
恭亲王在府中与人商谈和洋人谈判事宜……
一护卫引一商人模样的人进来,恭亲王显然认得此人,忙让左右退下。
宝鋆交给沈兆霖一份六百里加急的旨意,黄笺上明显是肃顺的笔迹。沈兆霖看罢,大吃一惊。咸丰叫他们立即动手,免得叫恭亲王与洋人联了手。
恭亲王提前来到礼部衙门,准备与英法联军的代表谈判。尽管他知道所谓的谈判不过是好听一些,其实就是来无条件接受不平等条约。
恭亲王一进衙门就觉得寒气逼人。他叫人传来宝鋆和沈兆霖,对他们说,皇上有什么旨意,你们要及早不赶晚。免得叫洋人误会,引发大的乱子。
宝鋆、沈兆霖知道恭亲王看破了他们的计谋,忙跪下说出了自己的两难心情。恭亲王没有怪罪他们,他说,你们只是两难。而我是千难万难,还要背上千古骂名啊!你们要是一刀真把我杀了,我反倒一了百了啊!可是我不能死,我姓爱新觉罗。他说着拿出一把手枪,抬手射中了一只飞过的乌鸦。接着交给宝鋆,告诉他,一会儿与洋人谈判时,自己如有一丝一毫借重洋人篡位之言,宝鋆可当场打死他。但是埋伏的士兵必须撤除。恭亲王的一片良苦用心,引得宝鋆、沈兆霖伏地大哭……
第9集
恭亲王终于与洋人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洋人答应“将于二十天内撤出北京,三个月之内,退还广州。”
中国、北京城终于换来了屈辱的安宁。此时竟有一些留守大臣去恭亲王府贺喜。说恭亲王独撑危局,拯救了大清。当他们见恭亲王时,恭亲王正跪在祖宗影像前失声痛哭……
痛定思痛,为了与洋人更好的打交道。恭亲王往热河行宫上折子提出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此事引起了肃顺等的猜疑和警惕。他们怀疑这是恭亲王要与军机处抗衡,百般阻挠。
慈禧知道此事后,竟说动了咸丰:“恭亲王所拟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章程,一律照准。”
洋兵撤出京城,热河行宫热闹起来,大肆庆祝,仿佛取得了胜利。病中的咸丰也有了几分精神,下旨意封赏恭亲王。
肃顺等当初给咸丰出主意,叫恭亲王留守京城,目的是借洋人的刀杀恭亲王;他若讨好洋人,咸丰定不会饶过他。然而,眼前发生的一切跟他们所想相差甚远。不过,他们并不着急。他们觉得,只要把咸丰控制在热河,让兄弟俩不能相见,日久生隙。恭亲王眼前的得意的势头马上就会过去。
恭亲王并没得意,他知道咸丰的猜疑不会消失,在加上肃顺一伙的进言。自己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为此,他扩充自己的势力,拉拢宝鋆、沈兆霖和文祥等人,请他们一同协办总理衙门事宜。另外,他任用一些非科考出来的人才,看起来是不拘一格为朝廷选拔官员,实际是因为这些人不读四书五经,脑子里没有根深蒂固的愚忠。用起来得心应手。
果然,咸丰在肃顺的煽惑下,对恭亲王总是有几分不放心。连做梦都梦见老六要夺自己的权。他下旨设一支人马在古北口,没旨意,不能放过京城来的一兵一足。
肃顺还密令宝鋆,叫他加强九城巡防,文武官员进出京城,先要到巡防衙门签字画押。
面对热河方面的种种戒备,恭亲王以退为进,提出交出总理衙门大权,并上了陈情折子,请咸丰回銮。他的大度和一片忠心使留守众臣深为感动。他们与恭亲王上下一心,共进退。
第10集
咸丰原本担忧恭亲王在京城发生“土木之变”,接到恭亲王请驾回銮的折子,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慈禧的话更使咸丰放宽了心。行宫内,一片繁忙,大家都准备着回京城。
肃顺得知咸丰要回銮,感到不妙。因为此时回銮,如日中天的恭亲王一定会把他这个军机首辅挤下台。他当面向咸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咸丰听罢,禁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后脖颈子。他怎么想,怎么办觉得老六的“回銮”暗藏杀机。于是下旨,不回京城了。
慈禧料到一定有人对咸丰说了什么,她巧妙地问咸丰身边的太监王德贵,不料,王德贵已被肃顺收买了。一问三不知。慈禧怒火中烧,又无可奈何。
咸丰将宫中珍藏《平复帖》赏给了恭亲王。桂良闻知大喜,觉得咸丰终于理解自己的六弟了。而恭亲王并不这么看。不仅如此,反倒多了几分担忧。一番话说出,桂良叹道,最知皇上心的还是恭亲王。
肃顺深知咸丰反复无常,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变主意,回銮。更要命的是咸丰身边有个慈禧,他觉得这个女人早晚会把他真实的用意揭穿。于是他下了两步棋:一、命人回京把最好的京戏班儿请来,名角一个都不能少。二、在热河、蒙古地区选绝色佳人进宫。他要叫咸丰乐不思蜀,远离慈禧。
慈禧看破肃顺的诡计,去找慈安皇后,请她出面劝说咸丰。谁料,慈安非但不管,还训斥了慈禧一顿。
慈禧气不打一处来,又不好发作。回到自己的住处,听见一宫女唱歌,遂叫人痛打该宫女。这时,一个小太监走过来,几句话说破了慈禧的心病。慈禧本欲惩罚他,转而一想,这小太监如此聪明,倒是个可用之才。于是问道:你叫什么?小太监回:安德海。
洋人公使要面见咸丰,一些协议也要等咸丰定夺。恭亲王只得再催咸丰回銮。肃顺借机对咸丰说,越催越有鬼,万不要上当。
秋风叶落,恭亲王的心凉透了。瑞竹过来帮他披上了衣服……
第11集
咸丰白日看戏,夜晚去肃顺给新修的四春楼。四春楼内有新选进宫的佳丽。漫说是慈禧,就是慈安也难以见到咸丰了。咸丰身体原本就有病,如此折腾,离死就也不远了。此时,慈安才感到事态严重。她跟慈禧商量,慈禧说,慈安必须亲自出面劝说皇上。
恭亲王连着送来了几道六百里加急的折子,大都被肃顺压下。一天,折子被送到戏台。肃顺还要拦,慈禧顶着不守祖制的罪名接下给咸丰念了一遍。怎奈咸丰心思都在戏上。非但不听,在肃顺的挑唆下对慈禧大加斥责。
终日的“劳累”咸丰病倒了。太医忙着救治,肃顺则关心咸丰的病情到了什么地步。他下令,不许任何人接近咸丰。包括慈安。特别要警惕慈禧。另外,皇上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梦话都要先告诉他,不许传到外面。
行宫里立即紧张起来,人人自危,不知该怎么办。
慈禧一边考虑怎么样见到咸丰,一边叫人看好自己的儿子,以防被肃顺等人谋害。
肃顺封闭了通往京城的路,以防把咸丰病重的消息传出去。
与此同时,北京已知道咸丰得了病,但病得什么程度却不清楚。大家聚集在恭王府商讨对策。恭亲王说,凶多吉少。并说热河一定出了大问题。他决定,去热河看看虚实。因为没旨意不能去,恭亲王叫马上拟折请旨。大家担忧折子会被肃顺扣押。恭亲王说该怎么送就怎么送。说自己自有办法送到皇上面前。大家感到疑惑,但谁也没敢问。
深夜,通往热河的古北口,一对驼队顺利通过官兵的盘查……
次日,慈禧又借故出了宫,来到了那家去过的茶馆……
第12集
果然,恭亲王请旨去热河行宫的折子被肃顺等扣押了。肃顺说,就是叫全北京城人都来,就是不能叫恭亲王来。他怕咸丰见着亲兄弟来个临终托孤,如此一来,他几年苦心经营的势力就全完了。能不能活都说不定。
在慈安的据理力争下,肃顺不得不让其去见咸丰,但总是安排人监视着慈安的一举一动。慈禧几次提出要带儿子载淳看望咸丰,都被拒绝了。
咸丰在病中叫肃顺拟旨,立载淳为太子。对此,肃顺封锁了消息。他怕慈禧知道,利用自己的儿子做文章。但他哪里知道,咸丰的话音未落,消息已传到慈禧的儿朵里。慈禧命身边的人看好太子,没她的话不许离开。
恭亲王接到上谕,咸丰说身体虚弱,不能批折子,不能见人。京城留守的大臣们一看就知道是肃顺假传旨意。万分焦急。只有恭亲王沉得住气。他叫属下做准备,说过不了三天,皇上就会有旨意叫他去热河见驾。大家感到不解,又不便问。
眼看着咸丰不久于人世,肃顺异常兴奋。咸丰一旦驾崩,小皇上年幼,他就可以独掌朝纲。虽然恭亲王是心腹大患,但只要把他稳在京城,就可万事大吉。太监王德贵送来一个消息,肃顺大惊失色。
原来,慈禧通过慈安竟得到咸丰的召见。慈禧的一番话叫咸丰将信将疑。还有令肃顺更想不到的是,慈禧竟亲手交给咸丰一份恭亲王的请旨折子。京城到热河封锁得连个鸟儿都飞不过去,折子怎么进的宫,如何到了慈禧手中,肃顺百思不解。但他明白慈禧是个比恭亲王更难斗的人。只要咸丰一死,第一件事就是杀慈禧。
慈禧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着自己的事……
肃顺来到咸丰的病榻前讲了汉代钩弋夫人的故事,他大胆地说出对慈禧的担心,并叫咸丰当机立断,除掉慈禧。
这一切都被慈禧收买的小太监崔德贵听到……
第13集
慈禧得知肃顺要让咸丰杀她,感到内心极其悲凉。安德海劝她跑,慈禧拒绝了。此时,她想到了恭亲王。
是否除掉慈禧,咸丰拿不定主意,找慈安商量。慈安不同意除掉慈禧。说师出无名,将来也不好向太子交代。咸丰也说杀一个给自己生了儿子的贵妃,于心不忍。
恭亲王焦虑不安地等待着热河的旨意。他想,咸丰一定收到他的请旨折子了。只要能去热河,肃顺就休想独揽朝纲。
咸丰的病越来越重,看着恭亲王的请旨折子,他蓦地哭起来……他大喊着要见六弟。
肃顺一边封锁着咸丰要见恭亲王的消息,一边拟定着顾命大臣的名单。他还强调要用朱笔誊写,注明是咸丰的特谕。咸丰一旦膑天,立即宣示天下。
与此同时,京城留守大臣聚集在恭亲王府,焦急地议论一旦咸丰膑天,谁来辅佐幼帝之事。大家已意识到肃顺之所以阻挡恭亲王去热河,就是怕咸丰把辅佐幼帝的重任交给恭亲王。恭亲王不去,肃顺就要篡权。可是咸丰的旨意还没到,也只能是干着急。
弥留之际的咸丰迟迟见不到恭亲王,意识肃顺已经控制了热河行宫,意识到自己儿子的危险。危机时刻,他想到了慈禧,认为她一定有主意。但如何传慈禧进来呢?他传旨见太子,他料到慈禧会利用这个机会进宫的。
果然,慈禧巧妙地利用太子“抽羊角疯”的机会,在慈安的帮助下进了宫。
因为肃顺在场,咸丰有些话不能明说,夫妻对面只能以目传情。在慈禧的提示下,咸丰灵机一动,拿出了两方印章,交给慈安和慈禧,肃顺干着急却不能阻挡。
这两枚印章一枚印着“同道堂”,三个字;另一枚印着“御赏”。
第14集
“同道堂”是交给太子载淳的,因载淳太小,暂且由慈禧保管;“御赏”给慈安。咸丰还特别交代:“载淳还不能亲政,在他亲政之前,所有上谕行文,都要铃上这两枚印,才能颁行天下。”
慈安、慈禧含泪接过。慈禧深知咸丰的良苦用心,一番话叫咸丰频频点头。
肃顺要除掉慈禧的心更强烈了。
咸丰交代完后事,咽了气。行宫内一片哀鸣。
寝宫外,慈安、慈禧和载淳及随扈的王大臣们已经来到了,低首站在两旁。肃顺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行皇帝”遗诏拿出来:“大行皇帝遗诏:‘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谕,皇长子载淳,著立为皇太子,特谕。’”对此,众臣早已猜测到了。大家二话没,给新皇上叩头……
接着肃顺又拿出了第二道遗诏。
众臣回头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原来,院子已被士兵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第二道遗诏是:“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著派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众臣意识到这是肃顺等私拟的假诏,一老臣出列质问遗诏的真伪,不等话说完。一将军上抽刀砍死了该老臣。大家敢怒不敢言。
京城内,大臣们炸了窝,他们认为如果是咸丰的遗诏,顾命八大臣里一定会有恭王爷。大家要明发奏章,叫肃顺等出示咸丰的朱笔。恭亲王却叫大家“好好拟写各自的请安折子,包括我。记住,字里行间,要谦恭谨慎,温纯敦厚,不可流露出半点不屑之意,更不能剑拔弩张,出言不逊。”
恭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谁也猜不透,但大家都知道这决不是真心话。
肃顺为防备恭亲王发难,接连调遣几路人马,随时打进京城。
第15集
肃顺接着又下了第二道“旨意”:在京的王大臣,只在太庙祭祀,一律不准到热河奔丧。目的就是隔断热河与北京的联系,不让恭亲王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在关注中国的局势,他们觉得一个六岁的孩子当皇上是开玩笑,必要时,准备武装干涉中国的内部事物。恭亲王也察觉到了洋人的动态,他下令,一有洋人北移的举动,立即报告,并按照事情最坏的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有了“同道堂”,有了“御赏”两枚印章,慈禧觉得该借助钟馗打打肃顺这个小鬼儿了。她找慈安商量,不能叫肃顺为所欲为。慈安虽然也觉得肃顺过分了些,但想到咸丰的梓宫还没回到北京,怕再起是非,没有立即答应。慈禧觉得只有叫慈安真正受到了威胁,才起作用。于是心生一计。
肃顺加紧培植自己的势力,各省、州、府道都安插了自己的人。以便回到北京后与恭亲王争个高低。同时,他也在琢磨着怎么样置慈禧于死地。
一天夜里,慈安的住处进了贼人,虽然是有惊无险,但也把慈安吓得七魂出窍。事后,慈安发现屋内的东西竟一样没丢。于是,慈禧对慈安说了一番叫其意想不到的话。慈安下决心,要对肃顺等采取措施。次日,她叫来了肃顺问话。
慈禧也向儿子载淳一字一句的教导了几遍,然后叫太监用托盘托了“同道堂”上了大殿。
慈安向肃顺问大行皇帝的丧仪之事如何安排。肃顺以这是顾命大臣份内之事,回绝了。慈禧拿出“同道堂”质问肃顺等人,皆遭到哄笑。慈安这才醒悟,看透了肃顺的野心。
洋人的军队集结的消息传到了恭亲王处,他赶紧召见外国使节周旋,暂时死使洋人停止了行动。
第16集
受了肃顺等的羞辱,慈安异常气愤。她想叫随驾来热河的五爷奕誴和七爷奕懁来帮着出口气,不想二位爷气没出了,反倒遭到肃顺等奚落。慈禧觉得此时此刻只要尽快叫恭亲王来热河商讨大计,但肃顺封锁得连只鸟儿都过不去,漫说人了。慈安说莫不如找一个武林侠客闯过关去。七爷说,即便闯过关去,一介武夫也难当大任啊!慈安抬起手来擦泪水,露出了当年恭亲王福晋送的那只玉镯,慈禧眼睛一亮,心生一计。但她没有当场说出来。
慈禧叫来安德海,接给了他一个绝密的差事。
当夜,古北口关,一群要冲关进京,身份不明的人与清兵杀得难解难分。关里关外乱成了一片……
肃顺当夜得知此情,觉得此事定与热河行宫内有关,他甚至想到了慈禧。他叫大太监王德贵去找安德海,想从安德海口里打听点慈禧这几天有什么异常举动。不料,王德贵回来说,安德海失踪了。肃顺大惊失色,他“下旨”六百里加急给北京的宝鋆和沈兆霖,叫他们严格查访进京的每一个人,如有热河行宫的人,不论是谁,官职大小,一律扣押。
宝鋆与沈兆霖忙将此事报知了恭亲王。恭亲王说,两宫皇后和皇上危在旦夕啊!不是万不得已,不会差人冒险闯关进京。宝鋆、沈兆霖明白了恭亲王的意思,当即表示要抗旨不尊!恭亲王说,凡是北京方面出的差错,日后都由我来承担。我的忠心,两宫太后和皇上是不会怀疑的。
九门守城将士得令,三日之内,无论白天,黑夜,城门不得关闭,不得盘查任何进城的人。
与此同时,肃顺派人以护驾两宫皇后为名,派兵包围了慈安和慈禧的住处。目的就是切断慈禧与外面的联系。慈禧自然明白肃顺的用意,她突然对肃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事事顺着顾命八大臣的意思。这下反倒叫肃顺等糊涂了,他们猜不透慈禧的意思,不知她是“归顺”了呢,还是另有阴谋。
第17集
肃顺为了彻底消除恭亲王的势力,也为了试探一恭亲王的对顾名八臣是否真像请安折子里所言,遂下了一道“圣旨”,裁除了总理各国事物衙门。
鉴于肃顺等挟天子以令诸侯,搅得朝野浑天黑地。在京的王大臣们劝恭亲王不如自立为帝,以挽危局。恭亲王拒绝了。
一辆拉草料的马车进了城,安德海从草里钻出来。他感叹地说,早知城门洞开,何苦要藏呢!白搭了五两银子。安德海终于见到了恭亲王。拿出了慈安的那只玉镯……
肃顺连日做恶梦,梦见恭亲王自立为帝。为了探听恭亲王的虚实,他商议大行皇帝梓宫回京事宜为名叫恭亲王来热河。到时候只要发现恭亲王有一丝反判之心,就地扣押。
在京的大臣们劝恭亲王不要去热河,恭亲王劝大家放心,并说自己正好有大事要去热河呢。
恭亲王日夜兼程来到热河。
恭亲王哭祭完大行皇帝,来见肃顺。令肃顺没想到的是,恭亲王除了说些与皇帝的兄弟之情外,就是对肃顺的感谢。感谢他这些日子的辛劳。顾命八大臣对恭亲王看法发生了转变。
慈安怕引起肃顺的疑心,决定不见恭亲王。慈禧却说此时见六弟合情合理,不见倒显得有鬼。于是两宫皇后传话要见恭亲王。有人提到恭亲王和慈禧见面,会有阴谋。肃顺不以为然。只是派了两个心腹太监监视着叔嫂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结果,恭亲王见到慈安、慈禧只说了会儿池塘里的金鱼。
肃顺听到太监的禀报,疑心又起:太不正常了!他决定再想个办法试探一下恭亲王。
当夜……
第18集
当夜,热河行宫护军统领深夜去见恭亲王,倾诉了对肃顺专权的不满,说愿意听从恭亲王的调遣,清君侧。不料,被恭亲王斥责了一顿。恭亲王说,顾命八大臣辅弼幼帝是大行皇帝遗诏,为臣者只有尊从。大清内外交困,要紧的是稳定。
果然,肃顺对恭亲王有了一些放松。但仍存有戒心。
恭亲王更是处处小心,因为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叫肃顺编织罪名杀了头。他与两宫太后已然商议好了对策,当务之急是稳住肃顺,自己能尽快回到京城。五爷奕誴请恭亲王吃饭,恭亲王说一定要有八大臣都在,自己才能来。此话气得五爷把一桌饭菜抬出去喂了狗。七爷见状,一番话使五爷醒悟了。觉得自己险些帮了倒忙。
恭亲王请肃顺等八大臣及五爷、七爷喝酒。宴席上一再替脾气暴燥的五爷向肃顺等赔不是。肃顺也对恭亲王留京独撑危局大为赞扬。看不到丝毫剑拔弩张之气。谁料,五爷醉后的一句话提醒了肃顺,使看出了端倪。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借狩猎之机射死恭亲王。
不想恭亲王不离肃顺左右,并给肃顺讲起了当初与四哥在南苑狩猎时的往事,说起了四哥的仁义之心。
与此同时,慈禧也叫七爷速带人去围场,见机行事。肃顺见不好动手,只得做罢。
一计不成施二计,肃顺等又策划在恭亲王回京的路上刺杀他。
慈禧料到肃顺饶不过恭亲王,一定会再想法子除掉。慈安和七爷的意思是叫恭亲王逃走,慈禧说逃走不但会坏了大事,最终也得成为肃顺的刀下鬼。蓦地,她想出一条妙计。叫人传肃顺立即来,说有大事要单独和他商议。
慈安和七爷闻言,一下蒙了,不知慈禧要演一出什么戏。
第19集
杀恭亲王的人已经上路了。
慈禧见到肃顺先是哭了一阵,把肃顺弄得不知所措。接着慈禧对肃顺说起了恭亲王当初与先帝争太子未遂之事,并说恭亲王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时有篡位之心,眼下剩下我们孤儿寡母的,他只要回到北京就可能借助洋人,登上太和殿。与其放虎归山,不如除掉他,以绝后患。肃顺闻言心内大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慈禧会说这样的话。接着,慈禧又说了一番令肃顺不得不信的话。
肃顺回到军机立即命人把截杀恭亲王的人叫回来。说不能杀了恭亲王。另几位顾命问起原因。肃顺道,恭亲王是道光爷封的王,连先帝都没杀他的权利,慈禧不下懿旨,只是口头叫咱们杀恭亲王,分明是借咱们的手除她的心腹之患;同时又攥住了咱们的诛杀皇子的把柄。日后咱们稍有不恭,她就可杀咱们的头。这叫一石双鸟。
恭亲王得知慈禧的这条险招妙计后,大为赞赏。同时,也对慈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感到,除掉肃顺,自己往后的日子也好过不了,除非……
肃顺不但此时不想杀恭亲王,他盘算着就是日后也不能杀,他要用恭亲王挟制两宫,特别是慈禧。于是,他差人去秘密见恭亲王,告诉了慈禧要杀他的消息。
恭亲王先是不肯回去,说要等着慈禧动手。后在顾命大臣端华和载垣的劝说下,决定回京。为了彻底打消肃顺等的疑心,表明自己没有权力欲,恭亲王提出京城有一些大事需料理,请顾命大臣回去一两个。果然,肃顺高兴地答应了,他叫端华、载垣一同回去。为了打消恭亲王对他的疑心,他叫把五爷奕誴也带回去。
恭亲王终于回到了京城,回到了恭王府。看到了瑞竹为企盼他平安回来而编织的盘长儿(中国结),内心一阵感动。瑞竹说,回到家就可以安静地呆几天了。恭亲王感慨地说,我姓爱新觉罗氏,我是钦封的和硕王爷,我的家只能是大清江山啊!可这个家越来越乱啦!
家人来报,桂良桂老爷有要事要见王爷。
第20集
桂良告诉恭亲王,端华和载垣派人去了步兵统领衙门,还要去内务府药了所有府库的钥匙。九城巡防他们也要接管,各城门首领也叫去了。各部的官印也一律封存。
宝鋆和沈兆霖也来了,说部下不满二顾命大臣的做法,要动手关起他们,就等恭亲王的一句话。
恭亲王告诉大家,忍、忍、忍!抓了他们,肃顺就要挟迫太后,皇上,以令诸侯,事就闹大了。一定要等端华和载垣向热河报告了平安,梓宫顺利起驾以后再说。
不想摁着葫芦起了瓢,五爷奕誴那儿出了事。
原来,军机处要收回五爷所属的权力。五爷怒火中烧,把端华派去传达军机处旨意的人扣了起来。
端华、载垣闻知大怒,带着家丁,气势汹汹来五爷府问罪。不想没镇唬住五爷,反倒叫五爷给绑了起来。此时端华、载垣才明白中了恭亲王和慈禧的计。
恭亲王闻讯连忙采取补救措施,命胜保等人守住通往热河的关口,不让消息泄露出去。
与此同时,热河的咸丰的梓宫已经在殿前安放停当,两宫已经准了启程回京城吉辰。但肃顺却迟迟没下令启程。他在等端华、载垣的平安消息。
恭亲王得知此情,叫人去大牢劝说端华、载垣写一封平安信给肃顺。
端华、载垣明白,肃顺得不到他们平安的消息,是不会启程回銮的。只要肃顺不离热河,他们就有救。二人商议后决定,回绝了给写肃顺写平安信。五爷闻知,带着刑具进了大牢。家伙一摆上,端华、栽垣就吓得尿了裤子,乖乖地写了信。但他们在信上留了一个暗示肃顺的记号。谁知,一向心细如丝,敏感异常的肃顺一时竟没看出来。
热河,起驾回銮。
第21集
梓宫行驾到了密云。肃顺命停驾住下。
夜晚,瑞竹无意中讲了一故事叫恭亲王警觉起来,他忙叫宝鋆、胜保、沈兆霖等到五爷府议事。
慈安眼看到了密云,有些兴奋,连饭都不想吃了,只喝了些粥。慈禧也同样兴奋得吃不下饭,但她意识到此时更要格外小心。她怕肃顺看出破绽,特意多要了些饭。但手下小太监的一个经意的举动叫太监总管王德顺看破,传到了肃顺处。
快要睡下的肃顺听了王德顺的叙述后,觉得有些异常。当王德顺说到两宫的气色有些兴奋时,似乎想起了什么……
五爷府内,恭亲王一再问大家端华、载垣的信有没有手脚,大家都说看不出。他说不管有没有,肃顺离京城越近,疑心就会越大。说不能等到梓宫行驾回北京再动手了,行动要提前。接着,他吩咐如此这般。
果然不出所料,肃顺的提醒叫他的属下想起了端华、载垣信里的破绽。肃顺听说,惊呼大事不好!
深夜,恭亲王、胜保亲自带着一队骑兵向密云飞奔……
肃顺带着一队亲兵包围了两宫太后和皇上住的院子。说有话要问两宫太后。他当面揭穿了慈禧和恭亲王的阴谋,叫她们立即拟个旨赐恭亲王死,并要求盖上“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
慈禧大声斥责肃顺谋反。肃顺叫人拿过两条白绸子扔给两宫太后。
这时,恭亲王抱着道光爷赐的白虹刀从屋里走了出来。肃顺一见,情知大事不好,举剑上前刺向慈禧,恭亲王举起白虹刀把肃顺的剑磕了出去。
刹时,四下火把刀枪一片……
第22集
梓宫的銮仪终于回到了北京。
众臣皆举起条陈,重处八大臣,整肃朝纲。慈禧恨不得立即处死肃顺等八大臣,但为了表示对恭亲王救驾有功的尊重和器重,下旨着恭亲王及在京王大臣等共同议处。另外,她也想试探一下恭亲王的忠心,看看恭亲王是不是真的独断专行。尽管在她眼里恭亲王不等于肃顺,但想起恭亲王与咸丰的争嫡之事,她不能不多个心眼儿。安德海看透了慈禧的心思,多了句嘴,被慈禧暴打了一顿。
众臣皆要严办肃顺等八大臣,并提出清查肃党同伙,该关的关,该杀的杀,一个都不留。七爷将此情告诉了慈禧,慈禧也点赞同这么办。她顺便问了句,老六也是这个主意吗?七爷说,六爷没说话。慈禧,那就等听老六的吧。
宝鋆、文祥等见恭亲王没说话,追到了恭王府。问起原因,恭亲王说,能少杀就少杀,能少抓就少抓。更不要翻腾个人的恩怨,越平稳越好。文祥说,处置肃顺一党,乃是箭在弦上,群臣一片激昂慷慨不说,两宫对他们更始恨入骨髓,这辆车不好拦吧……”
恭亲王说,这是治国,不是负气。皇上尚在冲龄,不谙世理;两位太后嘛,毕竟久在后宫,疏于理政的经验,这正是需要靠我们这些人去匡扶佐理的。
恭亲王是个绝顶聪明人,岂能不知应多听听两宫太后的。他不是疏忽,他也在试探。特别是慈禧。当然,他也是为争得人心,培植自己的力量。为此,他特意上了一个折子。
慈禧看罢折子,极其生气,但她还是准了。眼下,她还需要恭亲王。她给了恭亲王极高的封赏。
文祥宣旨:“奉上谕,部议原拟肃顺凌迟处决,现加恩处斩立决;部议原拟端华、载垣凌迟处决,现加恩赐自尽;六部原拟杜翰、焦佑瀛等其余五人斩立决,现加恩免死,革去官职,永不叙用。钦此。”
恭亲王到大牢里去看肃顺,肃顺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他叫恭亲王防备慈禧。恭亲王笑而不答。
第23集
法国政府向清廷发出了照会。满朝上下又急成了一团,慈禧觉得这些外鬼是恭亲王引来的,于是让皇上下旨,着恭亲王全权办理。
原来,上海和烟台两个开放的口岸因为税金之时发生了扯皮,叫洋人吃了亏。恭亲王快刀斩乱麻,很快处理了此事。他当然不会叫洋人吃亏,虽然嘴上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他在内心里已把洋人当成了自己可以仰仗的力量。他明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洋人做靠山。
慈禧既要恭亲王对付洋人,又怕他挟洋自重。她处在矛盾之中。这些她跟慈安和皇上都讲不得,更跟大臣们说不出。只能对安德海感慨几句。安德海迎合中,说出了慈禧想做的事。
安德海来总理衙门打探恭亲王与洋人谈判的消息。被恭亲王撞见,严厉地斥责了一顿。安德海回去诉苦,慈禧说,恭亲王把你看得猪狗不如,不然不看主人面子的。安德海趁机又挑拨了一番。
恭亲王要找个懂海关贸易的人协助他跟洋人打交道,慈安、慈禧觉得有理,叫他在众臣中筛选,谁料恭亲王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看上了一个留洋回来的,没有功名的书生。此事引起朝野一片议论……慈禧的疑心又加了一层。他觉得,恭亲王分明在经营自己的小朝廷。
慈禧给皇上选定了两个上书房师傅,一个是李鸿藻,一个是倭仁。后者是极力反对恭亲王当议政王的,说这是违背祖制的。
众臣都认为恭亲王是不会同意的,慈禧也觉得叫恭亲王赞同有些难,。不料,恭亲王非常赞同,并说出了理由。如此痛快,这叫慈禧想起了恭亲王在热河时对肃顺的“恭敬”。
五爷看出了恭亲王是违心赞同,埋怨老六太顺从。恭亲王一番话叫五爷似乎明白了。
第24集
更叫慈禧心中不安的是,恭亲王竟任用了英国人赫德出任总税司的司官。她对慈安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当初,英法联军洋枪炮打进大清国不就是为了银子吗?这回倒好,直接叫人家当了咱们的家。老六是咱们的议政王,还是英国女王的议政王?慈安说叫人洋人做大清的官,康煕爷就有过,不算违背祖制。慈禧说康煕爷是皇上,老六是议政王。慈安说,咳,都是自家人差不了哪儿去。眼下皇上不是还小嘛!慈禧说,皇上小,我们不小,这个赫德咱们得见见。
慈禧秘密接见了赫德,一番话叫这个中国通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当大清的官。他表示会效忠皇上和太后的。
慈禧不满的意思经安德海的口传到了众臣的耳朵里,一些平日对恭亲王独断专行不满的人,觉得找到了报复的机会,纷纷上辩议折子。慈禧虽然一件没准,却借机敲打了一下恭亲王的锐气。她要让恭亲王知道,大清的家得由她来当。
小皇上同治天生不喜欢安德海,处处刁难他。安德海看好了,将来小皇上亲了政,自己有不了好果子吃。于是,他投小皇上所好,不显山不露水地往坏道上勾引他。将来叫他无德无能亲政。如果一来,同治竟喜欢上了安德海。
恭亲王早有心操练一支新军。外可以跟洋人一争高下,内可拥兵自重。于是,他向俄国人订购了一批武器。不想俄国人竟提出额外送火枪六千枝。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恭亲王一下猜透了俄国人的企图。但他不动声色。
果然,俄国特使说出了他们的看似有理,实则侵犯中国主权的要求。恭亲王没答应,也没拒绝,他要以夷治夷。
慈禧知道恭亲王与俄国人的交易后,感到不安。她把七爷找来,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第25集
七爷把话传给了恭亲王,叫他谨慎从事,有事多跟两宫太后商议。恭亲王说,洋人的事太后不懂,不商议还好,一商议倒说不清了。我是皇阿玛封的亲王,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清朝。西边儿(指慈禧)要怪罪就怪罪吧。
倭仁见恭亲王委任洋人赫德当官,大为震惊和愤怒,他不顾别人劝说,上折子参了恭亲王一本。
慈禧见到折子,也怪倭仁多事。但她却见了倭仁,说了些安慰的话。
恭亲王的新军成立了,一水儿的俄国装备。他请皇上和两宫太后到丰台大营演武场观看操练。操练中展示了新式快枪,其威力叫在场的人目瞪口呆。慈禧亦喜亦忧。喜的是大清朝有了这样的军队,洋人再打来,用不着再往热河跑了;忧的是新军在恭亲王手里,就如同江山在他手里。
恭亲王又在筹划买军舰成立海军的事了。他上折子给皇上。慈禧看罢,扔在地上。安德海上前捡起。接着说了一番话……
慈禧出人意料地破格将原来的公爷府赐给了倭仁。倭仁感激涕澪。此消息一传开,便引起朝臣们的议论。谁都看得出,慈禧之举是冲着恭亲王的。是对恭亲王的不满。一时间,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跟恭亲王拉开了距离。
买军舰的事准了。慈禧既不驳回恭亲王的折子,也不叫他如愿以偿。上谕不叫军舰北上,叫交给曾国藩,攻打南京的太平军。说试试,好用的话,再买。
恭亲王知道慈禧的用意,见不着军舰,他见人。他下旨叫曾国藩手下的水军将领来京,要面授机宜。
恭亲王为了与各国交往,设计了黄龙旗。慈禧得知后,非要叫画师设计一只凤凰的图案,而且要与龙平起平坐。
第26集
慈禧强要画师设计与龙平起平坐的凤凰图案,有的大臣对恭亲王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恭亲王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祖训管着,谁也闹不到哪儿去。并说要对慈安陈说利害。
此话很快就传到了慈禧的耳里。慈禧说,好啊,到底说了真话呀!
慈安向慈禧问起龙凤旗的事,慈禧说不过是顺便一说,没什么意思。
花八十万两银子买回来的军舰,没人会使用不说,还闹了许多笑话。曾国藩知道此事让朝廷知道会是什么结果。更理解最难的将是恭亲王,弄不好会身败名裂。他吩咐手下,不要把此事捅到两宫那里。
慈禧虽然远在京城,但早有人将这个事告诉了她。此人就是赫德。她向赫德面授机宜,要英国人海军军官指挥军舰。目的就是消弱恭亲王权势。
让外国人掌管军舰,朝野哗然。大家纷纷指责恭亲王拿着朝廷的印子买回一堆烂铁。
恭亲王说买军舰没错,错在自己操之过急。他提出,将军舰退回英国。实际是又将了慈禧一军。叫她在洋人面前说话不算数。他还提出设立同文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拉住恭亲王改革的步伐,就能保全住自己的权势。慈禧针锋相对,一边派恭亲王的对头,倭仁到总理衙门整蚀公务。一边发动朝臣对恭亲王的参奏,清算他当议政王来的种种过错。
不久,两宫下旨:第一,自请削去议政王爵号……第二,当众王大臣之面,在两宫面前认罪,以示悔改之意……
也许到了这个时候,恭亲王才知道自己还是有些自以为是,把慈禧看低了。当然,他并不是真有退意。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道光爷封的亲王。他对大清朝的责任是与生俱来的。
第27集
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以恭亲王为首的大臣们上折子,催促此事。慈安也觉得该办了。慈禧却对此一再推拖。因为,皇上大婚就要亲政,这是她实难接受的。
恭亲王在一个秘密地点与慈安相会,跟她商量皇上大婚的事,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慈安虽然不爱搀和事,但恭亲王的话叫她有所警醒。叔嫂二人商定如此这般。
经过一番挑选,皇后的目标集中在两个姑娘身上,一个是江西司员外凤秀之女富察氏,另一位是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特鲁氏。
慈禧看中了富察氏,因为其年幼无知,不会对她这个婆婆形成威胁,更不会给皇上什么正面的影响。而慈安看中的是阿特鲁氏,此女知书达理,工诗词,是个才女,将来能助皇上一臂之力。
择后的当天,同治,慈安、慈禧和近支的福晋们聚集在御花员的钦安殿内,虽然备选的有十个姑娘。实际另外八个都是摆设。
按照日常的习惯,不论大事小情,慈禧总是先让慈安拿主意,以示对其尊重。因为她知道,慈安是不会拿主意的。谁想慈安却说出了与慈禧心思相反的话,她说皇后母仪天下,总要年长者为宜。
慈禧不好争辩,她忙传恭亲王进宫。想听听他的意见。尽管,她眼下跟恭亲王已经有些水火不相容,但他们是一路人,都想把持朝政。她觉得阿特鲁氏是威胁,恭亲王也一定这么想。智者千虑啊,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恭亲王与慈安早就通了气……
更可气的是同治不顾慈禧的暗示,也选定了阿特鲁氏。
事后,慈禧越琢磨越不对劲,她叫来安德海,吩咐他如此这般。
几天后,安德海向慈禧说了一件叫她大惊失色的事。
第28集
原来,阿特鲁氏的父亲崇绮是恭亲王的死党,恭亲王对他有恩。崇绮是满州唯一的状元,而这个状元与恭亲王有着扯不断的渊源。选阿特鲁氏进宫恰恰是恭亲王的一步棋。一向精明的慈禧净想着如何打击恭亲王,不想人家从后面捅过一刀来。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同治大婚之后。两宫太后不得不撤帘归政。由同治亲政。
对此,慈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慈禧则极其失落。更为叫她伤心和不能接受的是,同治似乎把她甩到了一边,事事都要六叔拿主意。行为做派也向六叔学。
慈禧明白,眼下同治的一举一动无不跟阿特鲁皇后有关。恭亲王虽然丢了议政王的封号,眼下实际就是摄政王。
正在慈禧无可奈何之际,安德海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慈禧叫来皇上和皇后,说皇上应多历练些政务,少些儿女情长,叫他们分居。并叫同治搬来和她一起住。同治虽然极不情愿,但他母后的话不能不听,只得尊尊从。
同治得到恭亲王派人送来的密报,知道叫他和皇后分居的主意是安德海出的,他说,早
晚得杀了安德海。
机会来了。
一天,同治得到密报,说安德海在通州码头备船要出宫采办贡物。并说是请了太后懿旨的。太监坐官船,以官员的仪仗出宫是犯死罪的。同治本要拦下,有人给他出主意说,留下就杀不了他了。于是,君臣几个给安德海设了一个套。
悬挂着龙旗的大船起航了,安德海好不得意。怎么也想不到,刀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上了。
一道圣旨飞马出了京城。
与此同时,恭亲王知道了此事,他大为惊愕,觉得杀安德海除了出口恶气外,没一点好处,但他已经阻拦不了了。
第29集
安德海刚到了大名府码头,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人扣押了。
与此同时,慈禧收到了丁宝桢折子。折子上说了安德海违制的种种罪过。慈禧知道安德海平日里仗着是太后的人有些不捡点,但如此违制,还没那胆量。她意识到,其中有文章,而且想到了恭亲王。
同治觉得自己做了件大事,叫众臣进宫商议此事。众臣七嘴八舌议论了一番,有的说该杀安德海,有的说不该杀。最后,同治问恭亲王,恭亲王还没说话,慈禧走了进来。
众臣都不敢再说话,同治只得问慈禧怎么办,慈禧说出了大家意料不到话,她叫杀了安德海。大家惊诧之余,百思不得其解。恭亲王明白,慈禧决不会因为一个太监犯众怒,叫人抓住把柄。但她内心的愤怒,已到达了极点。
几天后,慈禧提出要同治重修圆明园,她要搬到那里住。要远离朝政,眼不见心不烦。而此时国库的银子都已计划好要建南北水师。恭亲王知道此事后,痛心地说,这是发难!这是以退为进!没有银子,还说什么大清中兴!
同治非但看不出慈禧的伎俩,反倒挺高兴,他下旨筹款修圆明园。但是他的旨意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哪儿的银子都派上了用场。底下顶着不办,慈禧催得又急。
内外交困,把同治压得抬不起头来,想见见自己的皇后说说心里话,慈禧又百般刁难、阻拦。一气之下,他偷偷出了宫,去前门外逛窑子。不想却染上了一身病。
同治稍微好了一些,就提出要见六叔。宫内,他向恭亲王交代了后事。他告诉六叔,千万不要找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皇上,不然,还得落得跟他一样的下场。不想隔墙有耳,都被新任总管太监李莲英听到了。
同治死了。宫内哀怨一片。
慈禧跟恭亲王的下一轮较量开始了。
第30集
慈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人马掌管着各部的实权。众臣对此不以为然,觉得新君不论是谁,当是下一辈人。即便是个小皇上,还有阿特鲁氏呢,慈禧是太皇太后,不好再掌权了。恭亲王却忧虑地摇摇头。
果然,慈禧选择了载湉,一个四岁的孩子。并半强迫着慈安印上了“同道堂”的印章。
以祖制为准则的倭仁听说此事后,大喊不妥,他去找慈禧辩理,请收回成命。被侍卫拉走。
光绪登基。
慈禧逼死了阿特鲁氏,叫她为同治殉葬。
慈禧逼死了处处与恭亲王合作的慈安。
恭亲王明知慈安之死与慈禧有关,愤怒之极。他联合一些老臣,跪在长春宫外,请慈禧依尊卑之序,服絰首之孝,亲临主祭。
慈禧知道恭亲王在逼她做不想做的事,叫她落下一个恶名。她想据理力争,但又改变了主意。她扯落了一幅悬于门楹之上的白纱幔帐罩在自己头上……
李莲英出来了,高声地:“太后服絰首之孝,灵前主祭————”
恭亲王出了一口气,但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到头了。慈禧不会善罢甘休的。他趁着没被撤职,加紧做自己的事。送走了第一批大清的留洋学生。
望着远去的轮船,恭亲王叹道:大清的江山指望你们啦!
画面:恭亲王墓前的石牌楼。字幕:京北麻峪村。
字幕,画外音:“恭亲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想撑住大清朝的天下。但历史的车轮只能向前。若干年后,大清王朝灰飞烟灭,但恭亲王送走的那些学生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材。
1-10集11-20集21-30集查看全部剧情
分页查看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