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纹羽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茶白纹羽病,是在茶树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病发时,病株地上部分的初期症状表现为生育不良,叶片发黄并提早脱落。病株茎基部和根的表面有密集的白色绵状菌丝束,菌丝束沿着土壤空隙,向周围延伸。在病根的树皮下面可形成扇形分枝的白色菌丝束,以后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暗灰色。后期可形成菌核。还可以在病根上产生黑色刚毛状的分生孢子梗和白色粉状孢子堆,以及黑色球状子囊壳。

中文学名:

茶白纹羽病

分布区域:

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皆有分布

病原类别:

真菌

病原所属门纲:

子囊菌亚门菌核纲

病原其他信息:

球壳菌目炭角菌科座坚壳菌属

病原拉丁文名:

Rosellinia necatrix Berlese

危害部位:

根部

目录

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危害对象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子囊壳集生,球形,黑色,基部有短梗,直径1~2mm,埋生在褐色有分隔的菌丝层上。菌丝体有2种类型,一种粗细一致,直径5~8μm;另一种有梨形的膨大物,这是本菌的特征。子囊壳有乳头状孔口,壳壁有3层,由暗褐色厚壁的多角形细胞所组成;中层壁薄,由褐色多角形组成;里层细胞和外层细胞相似,愈向内层细胞色泽也愈淡。子囊圆柱形,长柄,单囊壁,具8个子囊孢子,大小250~380×8~12μm,顶端有一特殊结构,遇碘成蓝色。子囊孢子船形,单列,直或弯曲,暗褐色,大小30~50×5~8μm,有1个纵向的裂缝,长度约为孢子长的1/3。束丝褐色,直立,长1.5mm,有分枝。分生孢子单生、顶生或侧生,椭圆形或倒卵形,无色至浅褐色,单胞,光滑,大小3~4.5×2~2.5μm。[1]

生理生化特征菌丝发育适温24℃,最适pH4.2~5.4;病菌在0℃下仅能存活15天,35℃下7天死亡。[1]

危害对象除茶树外,还可加害苹果、无花果、杏、小麦、甜菜、大麦、樱桃、咖啡、柑橘、桑树等60多种植物。[1]

侵染循环病原以菌丝体、菌丝束或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菌索长出营养菌丝侵染邻近的茶树根部引起根腐。病害以病根和健根的接触传染为主要的传播方式。[1]

发病条件土壤最大持水量大于70%时有利于发病。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潮湿土壤以及土壤pH值偏碱,有机质缺乏的茶园中发生严重。粘壤土发病较沙壤土为重,在一年中,以春夏季发病较重;但人工接种的发病严重程度随春、夏、秋、冬逐渐减轻。[1]

防治方法1.加强土壤管理是防治此病以及其他成龄茶树根腐病的根本性措施。

2.适当施肥改良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地下水位。

3.在发病早期及时喷药,进行化学防治。

4.增施有机肥在根腐病的防治上有一定的效果。[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