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点地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阿拉善点地梅,所属植物界,属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木质,直径可达6毫米;地上部分作多次叉状分枝,形成高2.5-4厘米的垫状密丛;枝为鳞覆的枯叶丛覆盖,呈棒状,直径达6毫米。产于内蒙古、廿肃和宁夏。生于山地草原、石质坡地和干旱砂地,海拔1500-2200米。

基本资料中文学名:

阿拉善点地梅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目:

报春花科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归为报春花目(Primulales)。

亚目:

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取消这个目,下属科合并到杜鹃花目之下。

科: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族:

报春花族(Trib. Primuleae)

属:

点地梅属(AndrosaceL)

亚属:

高山组(Sect. Chamaejasme Koch.)

种:

阿拉善点地梅

分布:

分布于青海北部和甘肃。

种中文名:阿拉善点地梅

种拉丁名: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

科中文名:报春花科

科拉丁名:Primulaceae

属中文名:点地梅属

属拉丁名:Androsace

国内分布:蒙,宁,甘,青

海 拔:1500-2200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bull. acad. St. petersb. 32: 503. 1888]

中国植物志:59(1):197

英文植物志:15:90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木质,直径可达6毫米;地上部分作多次叉状分枝,形成高2.5-4厘米的垫状密丛;枝为鳞覆的枯叶丛覆盖,呈棒状,直径达6毫米。当年生叶丛位于枝端,叠生于老叶丛上,直径5-7毫米;叶灰绿色,革质,线状披针形或近钻形,长5-7 (10) 毫米,宽0.75-2毫米,先端渐尖,具软骨质边缘和尖头,基部稍增宽,近膜质,两面无毛,背面中肋隆起,边缘光滑或微具毛。花葶单一,极短或长达5毫米,藏于叶丛中,被长柔毛,顶生1 (2) 花;苞片通常2枚,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萼陀螺状或倒圆锥状,长3-3.5毫米,稍具5稜,近于无毛或沿棱脊两侧微被毛,分裂约达中部,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具缘毛;花冠白色,直径6-7毫米,筒部与花萼近等长,喉部收缩,稍隆起,裂片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呈波状。蒴果近球形,稍短于宿存花萼。花期5-6月。

生长习性生于山地草原、石质坡地和干旱砂地,海拔1500-2200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