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个人简介

潘桂棠,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1991年10月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行星与大气科学系访问研究。曾任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及学术兼职:现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编委。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大地构造、新构造、区域成矿学研究,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以研究青藏高原区域地质为专长,具有丰富的高原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的工作经验、知识结累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区域成矿。

主要成果80年代先后参加国家和部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主要矿产分布布规律”、“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三江构造岩浆带划分及矿产分布规律”等研究。

90年代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计委“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部“九五”资源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与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以及协助李廷栋院士负责部“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隆升及效应研究”。近4年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综合研究”,负责第三代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编图工作;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3-2007)”,负责“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课题。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主笔或合作发表论著80余篇(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地矿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60余篇。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对青藏高原及邻区区域地质、大构造形成演化,国土资源有较深入的理解,提出了特提斯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见解,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多部以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的发展尽了力,形成了情系高原、认识高原、理解高原,有一定实力的研究群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