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河
城门河(城门河道)是香港沙田区的一条河流。城门河两旁建有不少多层住宅大厦,亦有一些商业及工业大厦,并有多条桥梁横跨城门河,方便居民往来两岸。
今日城门河大部分为人工河道,其建筑原意是为把沙田区的污水及可能出现的洪水排入大海,排水范围有37平方公里。亦为区内居民提供一个进行康乐活动,包括踏自行车、缓步跑、划艇及划龙舟的地方。
历史
城门河与沥源桥城门河起源于针山,昔日是流往沙田海,出口约在今日大围附近。昔日的沙田海又称潮水湾,是一个形似喇叭的狭长形海湾,连接吐露港,当潮涨时,海水便会涌入沙田海。1970年代政府发展沙田新市镇,在沙田海两岸进行填海工程,并把城门河延长成为一条7公里长,200米阔的人工河道,由大围开始,流经沙田市中心及沙田马场,流向沙田海及吐露港。其他昔日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改为流入城门河的支流或明渠,这些支流共有3条,包括大围渠、火炭渠及小沥源渠。沙田海大部分面积成为了今日城门河两岸的土地,当时位于沙田海中央的小岛圆洲角则成为东岸陆地的一部分。现在城门河的出口,即马料水与马鞍山之间的海湾,仍称为沙田海。
污染问题
1980年代,城门河曾经受到邻近工业区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河水完全不适合任何生物生存。港英政府于1988年开始实施多项措施,以改善城门河的水质,包括禁止任何废水排放到城门河,禁止沙田区居民饲养禽畜,亦把区内所有乡村的污水,排放到沙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政府亦把沙田滤水厂的明矾淤泥收集,加以处理,再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排放到维多利亚港。近年,政府亦在文礼阁附近兴建了一条约250米长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体育学院至文礼阁的一段城门河河床,以减轻该处的污染及异味情况。
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城门河的水质逐渐得到改善。自1993年开始,水质指标由普通转为良好,河里亦开始发现鱼类及无脊椎动物。1987年城门河的有机污染物生化需氧量约每天9,000公斤,1997年底,城门河的污水排放量减少接近90%,生化需氧量已降至大约每天1,050公斤。
康乐活动
城门河上划艇在水质达到可接受水平后,1996年6月,城门河首次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亦进行各种划艇、独木舟等水上活动。而每年端午节沙田区的龙舟竞赛亦在城门河举行。
在城门河两岸建有缓跑径和自行车径,地势较邻近的马路略低,并种有树木等植物与马路分隔。缓跑径的起点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沿左边经沙田马场及吐露港公路连接至大埔,而右边则连接到马鞍山一带。
未来发展
2003年,民建联曾经建议,由香港赛马会及地产商合作兴建多项设施,以提高城门河的吸引力,包括兴建接驳马会及九广马铁石门站的购物桥,并在沙田中央公园附近的城门河兴建人工岛,作为购物及饮食场所等,但建议至今仍未落实。
沿岸地标
小沥源渠口的海鲜舫沙田大会堂
新城市广场
沙田公园
沙田马场
香港体育学院
明星海鲜舫(前身为沙田敦煌画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