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鹨北美亚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黄腹鹨北美亚种(学名:Anthus rubescens pacific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

中文学名:

黄腹鹨北美亚种

拉丁学名:

Anthus rubescens pacific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鹡鸰科

属:

鹨属

种:

黄腹鹨

亚种:

黄腹鹨北美亚种

命名时间:

Todd, 1935

英文名称:

Buff-bellied Pipit

目录

物种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级别

物种特征黄腹鹨北美亚种(图2)

[1]

黄腹鹨北美亚种体羽似树鹨,但上体褐色浓重,胸及两胁具粗著的黑色纵纹,纵纹浓密,颈侧具近黑色的块斑。头顶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往后到背部纵纹逐渐不明显。眼先黄白色或棕色,眉纹自嘴基起棕黄色,后转为白色或棕白色、具黑褐色贯眼纹。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几纯褐色、无纵纹或纵纹极不明显。两翅黑褐色具橄榄黄绿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羽缘白色。尾羽黑褐色具橄榄绿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尖端白色。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喉侧有黑褐色颧纹,胸皮黄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上嘴角质色,下嘴偏粉色;脚暗黄。

大小量度:体重♂20-26g,♀15-25g;体长♂140-170mm,♀141-165mm;嘴峰♀11-14mm;♀11-14mm;翅♂78-92mm,♀75-87mm;尾♂59-72mm,♀58-70mm;跗蹠♂19-24mm,♀18-23mm。[2]

分布范围分布于北美洲西部(阿拉斯加和俄勒冈州沿海),冬季南飞到墨西哥西部。[3]

生活习性黄腹鹨北美亚种(图3)

[4]

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山地森林中。亦在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丛栖息。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多栖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类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居民区。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飞行叫声为偏高的jeet-eet声,不如水鹨尖厉。鸣声为一连串快速的chee或cheedle声。[5]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2][5]黄腹鹨北美亚种(图4)

[6]



黄腹鹨北美亚种(图5)

[7]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