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龙秋
闵龙秋(1928.9.12-)男,四川省重庆市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华西大学口腔医学院,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在四川医学院口腔系颌面外科任助教,1954年12月至1955年12月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任住院医生,1956年1月至1957年1月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科进修学习麻醉,1957年1月回院后则任外科麻醉组及颌面外科代理主治医师,1961年1月晋升主治医师及任外科麻醉组负责人,1978年6月任麻醉科主任、晋升讲师,1980年1月任麻醉科主任及外科教研组付主任、晋升副教授,1983年月5任麻醉科主任、晋升教授,1989年1月至今在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麻醉科任教授,从医执教50年。曾任全国麻醉学会第二、三届委员、成都市卫生局针麻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成都市医学会常务理事、麻醉专委会主任委员、西南地区麻醉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第一、二、三届麻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成都市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成都市医学会麻醉专委会顾问;担任四川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直至现在。曾经担任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中国)常务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编委、华西医讯编委、省科技志篇、章编委会编委。
五十年代后期,闵龙秋即开展了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针刺麻醉、全凭静脉麻醉、人工冬眠等工作。六十年代初开展体外循环、中心静脉压监测、双腔管插管、氟烷麻醉、N2O+O2麻醉等。七十年代对各种休克的治疗抢救,开展自体输血及血液稀释、体外循环的搏动性灌注、ACT监测、高频喷射通气的临床应用等。八十年代初开展8导生理仪监脑电、心电、心尖搏动图、心缩间期、阻抗法心输出量测定、安氟醚的应用、开展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八十年代中期开展Swan-Ganz导管插管,染料法及温度稀释法心输出量测定及血流动力学全面监测的临床应用。五十年代后期主要对针刺麻醉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对反应时的影响,对脑电、心电、脑压、泌尿量的影响等。七十年代初对蘖肌松进行了肌松作用及释放组织胺作用进行了研究,对KR-Ⅱ高频通气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进行了研究。八十年代进行了ACT监测在体外循环应用的研究、安氟醚-静脉复合麻醉对循环功能影响的研究、低流量吸入麻醉剂吸入浓度的研究、ATP、异搏定、硝酸甘油、硝普钠于麻醉犬控制性降压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的比较研究、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及氧运输的影响研究、N2O+O2麻醉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TUR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体外循环时血糖变化及胰岛素用量的研究、甘露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均进行了总结,多数发表于中华麻醉学杂志,共计于86篇。讲过的麻醉专题有80多个。1960年至2002年共参加编写有关麻醉书籍15本,其中主编两本,副主编一本,副主译一本。1982年自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主要擅长于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掌握及实施各专业的疑难、复杂或特殊病人(包括脏器移植)的麻醉,主要侧重在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有心血管疾病病人手术的麻醉,胸科手术的麻醉及危重病人的监测等。多年耒直接参与或开展了各种疑难手术及新手术的麻醉。主编的《临床麻醉》被华西医科大学评为198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1994年1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3)3610764;1986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三十年教龄教师荣誉证书。现在仍然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指导医疗、教学、科研等临床工作。是全国及西南地区麻醉界权威性的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