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乡
车门乡是苏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乡,地处苏皖两省交汇处,泗洪县城近郊,境内宁宿徐高速公路,省际主干道泗宿公路贯穿南北东西,新汴河、奎濉两河流空境而流,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辖区8个行政村,社会人口27498人,其中农业人口24464人。近年来,全乡广大干群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按照本乡确立的“思想大解放,工业大突破、项目大推进、结构大调整、村镇大建设、事业大发展、财政大聚集”的工作思想,解放思想,与时俱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乡的两个文明取得丰硕成果。
车门乡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经过了一具历史时期、几任政府的努力,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向、相对独立的产业,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不断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的区域特色经济格局和模式得以进一步显现,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展现出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工业突破战略的实施,当地的闲置资产得到盘活,产权制度改革的大力推进,工业突破主体战略思想勾画出当地经济大发展,大跨越的宏伟蓝图,人们渴望在本地大力推广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饲养技术的愿望日益强烈,本地特色农产品亟待寻找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一种农业特色经济格局和模式从朦胧中渐渐清晰起来,出现了发展与开发的增长高峰期,这些有利因素为本地区域特色经济带来了更为持久、更为协调的快速发展。
农业结构日趋合理。按照“突出重点、放在亮点、培育示占、巩固支点”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逐步建立了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益的目标。培育出了乡科技技示范园、王沟蚕桑基地、岗朱西瓜带、大刘绿色蔬菜生产示范片等一批农产品生产龙头。蚕桑、银杏、芦荟、反季节蔬菜、西瓜、林果等农业种植品种一俱全,享有“蚕桑、银杏之乡”、“西瓜、芦荟之园”的美誉,巩固提高了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品种的基础地位,境内一片“瓜果香、蚕桑俏、蔬菜美、鱼虾跃”的喜人景象。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名贵品种“梅花鹿”等科技会计师较高的养殖品种在当地不断发展推广,兔、鸡、鸭、鹅的饲养量稳中有进。林业生产蓬勃发展。全力推进了“杨树产业年”活动,近万株绿沟通通道新植林,庄台新植林、城乡四旁植厚的经济发展底蕴加上本地广大干群的创新的思维,开辟出了开辟出了本地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崭新途径。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市、县全方位、宽领域 、多层次、强力度的招商引资政策吹绿了车门大地,车门的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全乡上下“亲商、优商、重商、扶商、安商”的氛围浓烈。今年1—6月份,全乡实现合同引资额191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痊,竣工项目10个,具体项目:海洋服饰厂,投资200万元;车六米厂投资100万元;家全米厂投资100万元;秋实米厂投资100万元;华宇塑料厂投资100万元;金河塑料厂投资100万元,尚元铸造厂200万元;天龙市政建材厂投资410万元;鸿业服饰新增资300万元;南京卫岗奶业新增投资3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相继投产,并已向县经济考核中心申报验收。在建项目:“五元”杂交猪,总投资528万元,海信玩具厂投资300万元,许氏塑料厂投资150万元,以上三个项目合同已签,正在建设中。
车门乡位于泗洪县城西部,地处苏皖两省交汇处,东部和北部与青阳镇毗邻,南接本县魏营、上塘两镇,西与安徽省泗县草庙镇、小梁乡接壤。区域总面积78.1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395人。车门乡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乡政府驻车门村集镇区距泗洪县城仅8分钟的车程,距安徽泗县仅20公里,境内宁宿徐高速公路、省际主干道泗宿公路贯穿,乡村主干道车魏路、上马路、岗朱路、车付路、银杏路等纵横交错,新汴河、奎濉河两条省际河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全乡现有可耕地3485.1公顷,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特色作物有蚕桑、银杏、芦荟、反季节蔬菜、西瓜、花生、山芋等,享有“蚕桑之乡”、“银杏之乡”、“西瓜之园”等美誉。工业上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盘活现有企业等形式,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服饰制衣、化工、建材加工、纺织、奶产品等工业体系。投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发展经济的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激发。2006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9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00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9元。
[经济建设]按照“一二三产一起上,以工业为主,大中小项目一起抓,以进园项目为主,全面发动,全员参与,以领导班子为主,专业招商与全员招商相结合,以专业招商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强力招商。到20065年底,全乡共引进新兴牧业有限公司、南京卫岗奶业、鸿业服饰、天龙构件厂等25个工业、农业项目。2006年,实现引资额1614万元,发展个体工商户68户,全乡工业总产值17097万元,利税1800万元,实现个私企业入库地税59万元,国税25万元。在农业上,按照调优种养结构,推广种养新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实施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并举。2006年,全乡启动万亩蚕桑工程,新拓植蚕桑3200亩,创建并培育多元生猪配套繁育基地、奶牛养殖基地、林地养鸡基地等一批农业支柱型产业,不断增强其辐射和带动功能。2005年,全乡实现粮食总产量26595吨,蚕茧300吨、油料86吨、蔬菜5851吨、出栏畜类5620头,禽类526700羽、瓜果762吨,实现农业增加值6969万元。2005年全乡劳动输出6898人,创收5518.4万元。
[社会事业]不断加大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建设力度。2005年,集镇区“三纵两横”总体城镇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四个一”工程成果初显端倪,1.8公顷的现代农贸市场已投入使用,3500平米的富民小区正进入紧张快干的施工阶段,专业的城管、保洁、绿化队伍全部持证上岗,整个集镇区基本达到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的要求,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小城镇集聚效应和带动功能逐步显现。
2006年,全乡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三新一亮”和“六有”工程,并通过省、市级验收。顺利实现卫生楼、养老楼、财政楼改建工作。乡村新辅水泥路7.7公里,砂石路6公里,乡村道路实现网络化。全乡计划生育率达到9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保持全县先进行列。降氟改水工程全面完成,建自来水厂5个,受益人口达176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