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镇
1、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上塘镇概况
上塘之称始于唐,地处苏、皖两省三县交界,北与车门相望,东与魏营镇接壤,南与天岗湖乡相连,西与安徽省五河县、泗县毗邻,苏皖边界线南北长达45华里,过境的官墩公路、天马公路十字型贯穿镇区,是泗洪县西南边陲中心城镇。镇政府驻上塘居委会,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242个村民小组,12777户,5.3万人。全镇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6539公顷。镇属岗阜地区,岗丘、洼地交错起伏,呈川字型,最高高程52米,最低12米,高度相差40米。境内有8面水库,40面塘口,宿迁市最大的向阳水库坐落于此。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稳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越发显现。确立了主攻花生和西瓜,扩大养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春塘牌”花生种植面积达3万亩,果质优良,出油率高;西南岗牌甜西瓜,年种植面积2.5万亩,通过经纪人行销到全国各地;上塘大枣以个大甜脆,名闻全国。 “上塘贡米”历史上为皇帝专用,米质上乘,据说为上塘居委会、向阳村一带特殊的土质,特有水源使然;上塘畜禽资源丰富,是江苏重点商品牛养殖基地,全镇每年饲养秦川牛、西门塔尔牛3万头,出栏1.8万头。市场覆盖苏北、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全镇养殖蛋鸡55万羽,日产蛋40万枚。日前,新品种青壳蛋鸡已成功落户即将大范围推广。
近年来上塘镇不断创设载体,提高小城镇建管水平,提升城镇承载力。全面动工兴建占地面积超100亩的综合农贸市场,粮食运转市场、商品牛交易市场三大专业市场,大棚面积达1万平方米,商住房面积达3.8万平方米。同时分段进行集镇区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全面启动人行道、下水道和门前的彩砖铺设。目前镇区面积现达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05万人,随着苏皖边境公路全面硬化、互通,边境贸易壁垒消除。实现边境贸易零碍障、全天候。现大集上市人口3万人,日交易额达400万元。
工业经济相对薄弱一直困扰着上塘镇的快速腾飞,举全镇之力启动民营工业园已成当务之急。现已在原有墙体材料厂的基础上,沿官墩线向东延伸2000米,南北两侧各延伸500米,规划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四通一平”基础设施,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吸引企业进园。
上塘镇将以边贸经济为特色,三产并举,努力实现“兴一业,带多业”,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大进步。
上塘镇人文历史
上塘镇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甚多,如: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上塘镇西南8公里大周村西部,高于四周约5米。面积约13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地表分布有红烧土,出土遗物有蛋壳黑陶、扁鼎足、红砂陶鬲、兽骨、丽蚌等。二、商周时代的莽墩遗址:在上塘西南向庄西侧,墩呈漫坡状,高出地面4—5米,面积7500平方米。三、汉代孟州城遗址:在上塘镇四朱庄西,为一台形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层厚1.5米,散见遗物有筒瓦、豆、盆等。四、“龙井”:位于集镇西北角,井台用一块大青石镌刻而成,高尺余。据说,龙井从未枯竭过,不论年成多旱龙头总是泉水不断。
2、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上塘镇上塘镇位于丰城市西部,距省会南昌60公里。以煤炭资源著称,大型国有企业丰城矿务局位于其境内,矿务局始建于1957年,原属中央直属的94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之一,1989年列为地级单位管理,也是1992年经国务院六部委批准的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一,2003年公布的全国煤炭企业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84位,是江西省重点骨干企业。矿区人口8.6万人,其中在册职工1.8万人。矿区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5亿多吨,可采储量1.65亿吨,煤层气储量超过50亿立方米,可开采的资源在全省煤炭行业占绝对优势。煤种以焦煤为主,兼有瘦煤,是江南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
丰城矿务局现管辖曲江公司、坪湖煤公司、建新煤矿和尚庄煤业公司四对主力矿井,现有生产能力为220--250万吨,原煤产量占江西省国有煤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设计年产量为90万吨的石上矿井正在积极的筹建之中。主要产品有冶炼精煤、优质动力煤、筛选煤、混煤、洗混煤等。联营的年产30万吨的集丰焦化厂2004年5月正式投产。全局已形成以煤为主、发电、建筑材料、煤气、焦炭、装饰材料、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本着“扩张主业,打造全省煤炭生产的龙头企业,把煤炭做大做强;主辅分离,抓住非煤不放,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丰矿”的发展思路,丰城矿务局正在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力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协调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朝着煤炭产量突破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目标阔步前进。
3、江西省南城县上塘镇上唐镇位于南城县南部,古代上唐以刘家塘为中心,环塘而建,并逐步向外扩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清末民初,围绕李氏“十记、十号”增建的房舍,形成纵横交错的街巷,使全镇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成为南城独具特色的乡镇圩集。
该镇北郊的东湖村有沸珠泉,流量大、水质佳,泉涌此起彼伏,一串串,一簇簇,晶莹清亮,犹如珍珠。曾督,即曾国藩。清咸丰八年(1858年)8月,曾国藩在江西督办军务曾路过南城经洪门、硝石入闽,后因军情需要,于9月率军驻南城,时间长达5个多月,并在这里度过了咸丰九年的春节,之后移驻抚州。其间,听说上塘墟李氏书楼藏书万卷,曾特意前去探访,看到书楼保存了许多珍本、善本,不由发出“吾邑尚无此巨室耳”的赞叹。同时发现村中这泓泉水,兴奋不已,当时就命部将鲍超手书“天下第三泉”相赠。
庆元二年(1196年),南宋理学家朱熹(号晦庵)在黎川福山武夷堂讲学期间,应邀来到建昌,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对该地人才辈出由衷赞美。朱熹到上塘源头村的“读书堂”讲学,在那里住了几十天,并为吴氏堂屋和村内活水亭桥分别书写“荣木轩”、“书楼”及“活水来”等匾额,同时撰写《社仓记》和作诗《观书有感》。其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任职抚州时,作《吴氏书楼记》,亦记有此事:“吾友南城吴公伸与其弟伦,初以淳熙之诏建社仓。其祥见于待讲朱公元晦所为记。其后又以钱百万创为大楼,储为数千卷。会友朋,教子弟,其意甚美。于是朱公又为大书‘书楼’二字以揭之。楼下曰读书堂,堂之前又为小阁。阁之下曰和丰堂,旁复有二小阁。左侧象山陆公子静书其颜曰‘南窗’;右侧艮斋谢公昌国书其颜曰‘北窗’。堂之后荣木轩,则又朱公实书之。於乎,亦可谓盛矣!”关于朱熹《观书有感》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多种说法。比如婺源说这是朱熹赞美婺源的一首诗,该县城不远有一口“朱绯塘”;福建尤溪则说其县城南的“南溪书院”内有口方塘,此诗该咏于此;浙江新昌也说朱熹曾经题过“新昌醉园半亩塘诗”……众说纷纭,但理由均难让人信服,不及上塘之说清晰。
上唐民宅以清代李氏“十记”、“十号”最著名。“十记”为祥、和、瑞、义、景、观、詹、元、垂、达等记,其中建得最好的是祥记,其总门用琉璃瓦镶嵌,横额为“李梧冈公祠”,进门是4根大石柱的“接官亭”,西边是花厅,左边是藏书数万册的“棣华书屋”,清大臣曾国藩到上塘曾住在李家,浏览这里的藏书;“十记”中现保存较好的有和、瑞、义、詹4栋。“十号”中现保存下来的有长春、佑发、广丰、济化、元发5栋。佑发号最大,并列两栋,其中完整的一栋有厅堂五进,其次是长春号,院内有假石山、花圃和金鱼池。
如今的上唐镇总面积为184.5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172个村小组,全镇共7359户、28586人。该镇属丘陵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北有将军山、大窠山、大高山、乌云峰,南有周公嵊,麻鹰寨等山。周公嵊主峰海拔497米,为全镇最高点。坊头水、貌陂水、丁坊水由东向西汇入上唐河、北流注入盱江。年平均气温18.1℃,地下资源有石灰石、煤、铀、矿泉水等,尤以石灰石储量丰富。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贯穿上唐全境,并在集镇设有互通口,与向西7公里的昌厦公路构成极为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正在动工的向莆铁路(南昌向塘至福建莆田)、济广(济南至广州)高速将从上唐镇经过,为该镇今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上唐镇辖:上唐镇居委会、上唐村、塘湾村、东湖村、棠下村、姑余村、坊头村、包坊村、李敖村、上乌石村、太平村、余公头村、源头村、何家村、下崔村、上舍村、德溪村、黄家村。
4、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历史沿革】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88年)于章安县东瓯地置永宁县,县城上塘属永宁乡三十九都,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山(龙泉山)与屿山(蟾山)将水乡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东、浦西、浦口)。县城地处屿山上部,故名上塘。1943年至1947年,称永嘉县沙头区水碓湾乡,后称沙头区上塘乡。1949年5月解放,在现辖范围内建立上塘、下塘、渭石、绿嶂4乡。1956年,原下塘乡的外山、栗树樟、横溪、岙底4村划给中塘乡,原渭石乡的山仓、河岙两村和绿嶂乡的敬仁村划给峙口,接着将4乡合并成立上塘乡。1957年绿嶂乡恢复,敬仁村复归。1958年8月永嘉县人民政府迁址于上塘。10月成立上塘公社驻地绿嶂陈岙村,辖绿嶂、中塘、路口、沙头、峙口、下寮6个管理区,原上塘乡作为县直属镇。1960年9月原古庙人民公社和上塘人民公社的沙头、峙口、下寮管理区合并,成立沙头人民公社,原上塘人民公社和中塘、路口、绿嶂管理区与上塘镇合并,称上塘镇人民公社,驻地迁至上塘。1961年上塘、中塘、路口分别调整为人民公社,绿嶂并入上塘镇人民公社,直属县领导。1964年上塘镇人民公社经省批准为建制镇,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镇人民政府。1992年5月,原中塘乡、路口乡并入。2001年,原上塘镇、峙口乡、黄田镇3个行政村、罗东乡6个行政村合并为新上塘镇。
【行政区划】
镇政府驻建镇巷1号,邮政编码325100。辖5个社区(城西、城北、城南、城中、城东)、83个行政村(前村、后村、中村、浦口、浦东、横溪、敬仁、水碓塆、下塆、三元堂、立新、云加山、石阶下、绿峰、河底、绿嶂、绿上、下堡、渭石、嶂岙、龙翔、上桥头、西后、西前、金塘、前一、前二、前三、郭山、应山、溪了头、大了埄、中联、中西、中兴、麻山、仁堂、外山、李家村、栗-、金平、东山下、中埄、马兰坦、岭山、山节、金元埄、十二盘、上庵、江北田、枫树下、阮家埄、李家坑、牛角门、下庵、大亨、朱岙、塘山、路口、杭廓、柯师塆、阮家山、岭后、峙口、焦坑、河屿、长源、大龙头、溪头、高山、仁里、山仓、河岙、大岙坦、东岸、李浦、观下、炉塆、东岸岙底、东岸坦、黄屿、观前、屿门)。
【城市规划】
1958年,永嘉县人民政府迁址于上塘,曾经做过规划。1984年,上塘镇编制的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审批通过,从而结束了永嘉县城上塘镇城镇建设无章可循的历史。1994年12月,由河南省规划院编制的总体规划县内已批,但未经温州市人民政府审批。1995年10月,安徵省芫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原峙口乡总体规划。1999年9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永嘉城市总体规划(四镇联体规划),有关镇内的建设工作基本依照各项规划实施。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2001年,温州市人民政府进行行政区域调整,将原上塘镇、峙口乡、罗东乡6个行政村、黄田镇3个行政村合并为新上塘镇。行政区域调整后,县城上塘镇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并在温州大都市圈经济中迅速显现出重要地位。为了在新的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1年7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县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永嘉县人民政府的委托,联合承担永嘉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于2002年6月完成,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新上塘镇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到溪了头、蝤蠓田、云加山、下湾、岩头坟、敬仁山、下村、下焦坑;东到小子亚儿、小子溪水库、涂山、蛇尾巴、横山;西到岭脚、里潭、麻山岭;南到柴山、菜田山、张宅、尖各尖、大平头、赤岭隧道、楠溪江、大袋平、横溪山,规划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
新上塘镇的城镇性质为温州大都市圈的组成部分,永嘉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生态型城镇。2010年撤县,形成城市形态独特、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的大温州北部城市。规划新上塘城镇规模,近期总人口11.4万人,城镇人口8万人,规划人均用地面积90.23m2,总用地面积7.22平主公里,城市化水平70%;远期新上塘镇总人口21.7万人,城镇人口20万人,规划人均用地面积100.26m2,总用地面积20.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95%。
新上塘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以旧城区为中向三面拓展:向东跨江发展峙口、河屿、李浦、东岸地区;向南沿原仙清线发展下塘、黄屿地区;向西沿县前路发展中塘地区。旧城区与新区间以交通干线相联系,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新上塘镇总体规划方案,将整个规划建成区按地形和功能分为6个组团,分别为老城区组团、下塘组团、中塘下堡组团、黄屿组团、峙口河屿组团和江东组团。老城区组团发展商务金融服务业,同时利用该地区成熟的地理人文环境,适当发展房地产业;下塘组团发展行政办公和居住;中塘下堡组团发展面向永嘉全县尤其是北部山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和文教中心,以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发展;黄屿组团发展无污染工业,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轻纺工业区;峙口河屿组团重点发展工业,同时依靠工业开发居住区;江东组团利用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发别墅居住区。
此外,《永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就居住用地、社会公共设施、工业与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系统、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景观、文物保护及旅游、旧城更新、防洪抗灾,近期建设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说明。
【县城生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且使城镇人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5.7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823.28元,城区居民生活已进入小康型,城域山区的农民人均收入5673元,山区的农民正在脱贫,逐步走向小康。
随着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其消费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杂项商品和其他服务费支出增幅相对平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和住宅费支出增幅较大,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人均住宅面积达28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30%以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76%。巩固率为市场100%和99.98%,小学升初中比例达100%,高中段教育发展迅速,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98%。
【县城管理】
在县城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撤县建市步伐启动之际,永嘉县城管理工作顺时应势,理顺条块关系,着眼长效管理,探索综合,形成了县、镇、村(居)及有关部门综合管理体制,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在2001年新上塘镇区域调整后,按照“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原则,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体制,县城管理在县政府领导下,镇政府统一管理,建城区将县城管理重心下移,分别设居委会专门实施综合管理,县、镇的城建监察、环卫、园林、规划、土地、卫生、食品防疫、工商、财税、市管、交警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有关管理职能,严格执法行为,强化管理职能。
二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县城管理,从上塘实际出发,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方面探索县城管理市场化动作模式。在土地管理方面,结合旧城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招标出让、统一监督管理、相对集中联片开发”的“四统一、一集中”原则,使县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特殊商品进入市场,实施国有土地有偿开发,并逐步建立土地经营与管理制度,盘活县城的存量土地,鼓励实施土地置换。通过重新调整城区空间布局,置换闲散土地,挖掘土地使用潜力,进一步完善土地的利用结构,优化县城土地资产,为地方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是逐步把环卫、园林绿化管理推向市场,逐步建立包干、包管、包经费、包质量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并在下堡、新世纪、经贸新村实施小区物业管理。
四是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显著。近几年,县城以创建卫生城镇,绿色小城镇和文明城镇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其中有一级、二级环卫区的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流动摊贩、无证经营和户外不合理广告“牛皮癣”的专项治理和鹅浦河、中塘浦等河道的清污专项治理,还有县城街道的违章交通秩序整顿的专项治理和拆违清障、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城市更加整洁、有序、美观、亮丽、舒适、文明。先后荣获温州市文明示范镇、省绿色小城镇和省绿色小城镇等殊荣。
【县城经济】
最近几年,上塘镇围绕建设“市30强经济强镇”目标,走“科教兴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文明建镇、依法治镇”之路,国民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16亿元,财政收入1.31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为1.63︰35.06︰63.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673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5.28亿元。
2002年,全镇农业经济总收入达7337万元,效益农业发展迅速,新建成生猪、肉鸡、蛋鸡、鱼、蔬菜、乌牛早茶叶、水果、药材等效益农业基地150个,农业龙头企业7家。成为温州市二线蔬菜基地,李家村肉鸡、中塘蛋鸭、下庵药材等专业村迅速崛起。此外,生态公益林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工业领域,坚持“工业兴镇”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滨江工业园区和前进轻纺工业园区,造纸、机械、服装、纺织等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南方高中压阀门厂、永盾制服厂、联宏印织公司、曙光纸业有限公司、七屿纸业有限公司、县禾益农药厂等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商贸、金融、餐饮、房地产及旅游业、信息、电信服务等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服装、鞋革、建材、装饰、灯具、烟糖、水果、蔬菜等专业市场繁荣。2002年累计成交额达16 亿元,全镇经济平均增长13.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
【城市建设】
1958年县人民政府迁址上塘镇以来,历届县人民政府、上塘镇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60年代—70年代,建成县人民政府和县机关部门的办公楼等一大批行政公用设施,建成2098m长的永建路和1000m长的县前路,拓宽完善上塘街、新华街、镇前街、站前街等老城区主要街道,在永建路、县前路两旁兴建了县商业局、医药公司、五交化百货公司、水产公司、食品总公司、烟糖公司、县二轻局、县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县保险公司、县信用联社等一大批行政办公楼。在三元堂村横溪下游兴建蓄水池和翻水站,在永建路、县前路和老城区兴建给排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80年代,建成环城西路(1751m)、嘉泰街(277m)、嘉康街(271m)、广场路等城区主要街道;县人武部、邮电局、广播电视局、农业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林业局办公大楼等公建项目相继建成;建成下塘变电所和以环城西路两旁为重点的给排水和排污、电力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城西居民小区和流潺垟、信用新村和环城西路、嘉宁街两旁的住宅联建商品房陆续建成,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90年代,是永嘉县城上塘镇建设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分别建成了环城北路(2672m)、望江路(1374m)、环城东路(500m)、沙门路(800m)、码道西街(500m);凿通码道西街山凹;建成浦东、城北、环城北路及朱岙殿四座大桥;城区的“五纵五横”道路网初步形成,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着城区的交通压力;在建城区建成了戈田垃圾场、污水处理池,码道西街垃圾中转场和16座公厕;建成环城北路、望江路等街道和居民住宅区的给排水和排污工程;建成了永嘉县自来水厂和净化水池成套设备;建成楠溪江引水工程,将楠溪江纯净水引入县城,解决了县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建成下塘、下堡、寺前等三个工业小区;建成城关菜市场、城西农贸市场、城关服装鞋帽市场、城关水产市场、城关木材市场、城关生资市场、县粮食交易市场和城关农贸综合市场等8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5亿元左右,市场繁荣,县城经济兴旺发达;积极争取下山移民脱贫的政策,建成北墩西、应山、膨河等移民新村(移民点)七个,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移民户3000多户;建成望江路护岸堤坝,县城的防洪抗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90年代,县城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城区建成城关中学、城西中学、城北小学、城西小学等中小学校四所,建成县机关幼儿园、县机关第二幼儿园和县实验幼儿园等幼儿园三所,教学楼及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路口、中塘、下塘地区分别兴建路口小学、中塘小学、下塘小学、绿嶂小学、渭石小学等教学综合楼;累计新建中小学校教学综合楼等校舍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有效地解决了县城中小学校教学用房问题。
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上塘镇委、镇政府提出了“中心突破,四面拓展”的城市化建设总体思路,努力实施县委、县政府“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县城建设新战略,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县城建设步子加快,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继建成了县前西路、县前东路、广场路、码道西街的西向延伸、上塘街北段、西径路、永兴路、下堡中路和东路等水泥路面49640m2;建成峙口大桥、楠溪江五桥和中塘中心路;县城标志性建筑—越江大桥也顺利竣工通车;中塘至桥下隧道已开凿通,可望2003年通车;随着县城道路的改善,县城公交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分别开通与瓯北、岩头的公交车,城区内开通新民—李家坑、黄屿—永嘉中学、上塘殿—中塘的公交线路;市重点工程—县城防洪工程,总投资16184万元,至今已投资2800万元,基本完成15.5Km的河道整治及中塘溪的防洪堤坝建设,望江路的堤塘、节制闸、防洪水库的招标工作已准备就绪,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建设望江路标准堤坝,同时,对中塘溪、路口溪、下塘横溪进行拓宽、疏竣、驳坎,不断提高县城防洪抗灾能力。新区开发进展较快,大自然开元小区14.54万m2的住宅小区已建成,初显现代都市住宅雏形;浦口方弯角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永建路北段旧城改造工程已通过扩初会审,进入投招标阶段;县城标志性建筑金泰大厦也已建成,并将投入使用;建成环城北路、望江路沿线商住楼,新世纪公寓和下堡安居小区、大自然新区和沿江路居住小区,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新上塘镇建成区现有居住用地326.1公顷。建成了永嘉广场、县府前屿山文化广场和县文化中心广场,建有屿山公园、龙山仙庄和栗一风景区,鹅浦河公园等园林景点7个,新建绿地5万多平方米,如永嘉广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广场上既有亭、台、廊、假山、喷泉、草坪等,还有集会文化广场、艺展中心,使之成为一个集娱乐、休闲、集会、艺展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广场,充分展示了县城现代都市风貌和文化品位。建成县文化中心、县福利中心、县图书馆、电影院、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县卫生防疫站;上塘卫生院,卫生大楼、县体育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建成了35KV的城关变电所,建城区投资3000多万元实行标准电城网改造,山区农村基本完成了标准电网改造;县城上塘镇内新建有电信总局二处,市话交换机容量52024门,出局电缆28400对,长话电路SPH966路,PDH长话88路,农话576路,公用电话541部,无线电话发射塔6个,城区基本实施了广播、电视、电信共缆,采用地下埋设。建成500亩峙口造纸工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计划扩建500亩,将峙口造纸工业园区建成上塘镇综合工业园区;规划在黄屿片建设1000亩前进轻纺工业园区,促进全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投资2000多万元分别建成城南小学校舍、浦东小学新校舍、路口小学新校舍、城关中学综合楼及操场、城西中学图书馆和实验楼、城西小学塑胶操场、校园网,新创办城南中学。全镇的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县城的教育优势进一步呈现。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过程中,首先解决包括污水排放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在峙口造纸工业园区,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有效防止纸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城区禁止放养家禽家畜,居民垃圾实行袋装化,在文明社区和城区主要街道安放垃圾屋、垃圾箱,城区禁鸣喇叭,禁放烟花爆竹,努力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新环境。上塘镇境内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分别为屿山古文化遗址、正行山古文化遗址、希圣墓、杨府山庙,其它文物保护单位若干,这些古文物遗址和古建筑具有考古、艺术建筑和文献价值。镇委、镇府在建设新县城的同时,努力加以有效保护。
上塘镇面积:184.5k㎡人口:28903人邮编:325100代码:361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