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
基本概况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秦朝置会稽郡,唐朝置越州,一度成为南宋临时都城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先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1949年5月绍兴解放,设绍兴市(县级市),后分别设绍兴县、绍兴地区,为绍兴县、绍兴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设越城区,现越城区为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越城区实际管辖8个镇、街道,164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5个镇属居委会。区域面积195.29平方公里,总人口41.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1万。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19亿元,第二产业139.46亿元,第三产业114.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元,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715元。
农业以发展现代城市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以特种水产、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体的效益农业新格局。
工业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纺织、印染、服装、家私为特色的经济格局。近几年来,该区把加大技术改造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突破口,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题,技改投入屡创历史新高。通过技改投入,传统纺织业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家私业迅速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全区经济外向度近年来也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社区服务为特色的发展格局。东方家园家具广场,中兴路再就业市场和塔山竹木交易市场分别通过了全省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市场的考核验收。全区社区服务网络已初具体系,区、街道和居委会相继建立了14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并出现了“好邻舍”服务中心等—些社区服务品牌企业。
自然地理越城区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北纬 30 ° 00 ,东经 120 ° 35 。四周与绍兴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南多丘陵,地面高程 5.1 米至 6.2 米间。
越城区境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鉴湖水域和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区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全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东北风为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6.4 ℃,年平均日照 1996.4 小时,无霜期 240 天,年平均降水量 1461 毫米。夏秋间台风暴雨时有侵袭,有时造成较大损失。
越城区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
会稽山地位于绍兴县南部、诸暨东部、嵊县西北部,为浦阳江和曹娥江的分水岭。山地呈南西—北东走向,境内长约90公里,宽约30公里,是全市地形骨架的脊梁。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中生界火山熔岩与碎屑岩,山地内部也有粉砂岩、泥岩等分布。《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故山曰会稽,禹陵则位于会稽山脉北麓。几座千米以上的山峰都在山脉南部,如主峰东白山(1194.6米)在诸暨、嵊县、东阳三县交界处,为全市最高峰;西白山(1095.7米),棕榈尖(1028米)在嵊县西部,这些都是会稽山山顶夷平面保存最好的地方。山上缓坡宽谷,土层深厚,适宜建立茶、林场。山体两侧边缘山坡变陡,向西尽于诸暨盆地,向东陡落至新嵊盆地。从东白山沿主脉向东北延伸,山势渐低,最后没入绍虞水网平原,出露的山峰成为平原上的孤丘。主脉依诸暨、嵊县界北行山峰有:螺蛳屁股(即美女尖,990米)、鹰子岩岭(848.7米)、白玉尖(990米)、湖塘岗(861米)、雾露尖(848.5米)、硖石山(706米)、龙头岗(808米)、砂石岗(729米)、上谷岭(542米),至诸暨、嵊县、绍兴三县交界处龙头顶(737米);向北入绍兴县境,经秦望山(543.6米),尽于香炉峰(354.7米)一带。
越城区境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鉴湖水域和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
越城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东北风为
越城遗址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日照1996.4小时,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降水量1461毫米。夏秋间台风暴雨时有侵袭,有时造成较大损失
越城区位于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北纬30°00,东经120°35。四周与绍兴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南多丘陵,地面高程5.1米至6.2米间。1990年,全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越城区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绍兴市、越城区和绍兴县党、政、军机关驻地。区境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鉴湖水域和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区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
越城是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址地处稽山鉴水之间,《一统志》称:“鉴水环其前,卧龙拥其后,稽山在其东,秦望直其前,自浙以东,最为胜景。”
历史沿革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
越城区古为越国国都,城墙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因为范蠡所筑,故称蠡城,又称句践小城、山阴城、子城。隋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此后虽历代皆有修葺,但城址未变,规模大体保持原样。城区初为越都,后一直为会稽郡、越州、绍兴府和山阴、会稽两县之治所,并一度为南宋临时首都和明末鲁王监国之所。南宋绍兴府城置5厢、96坊;元代改厢为隅,设4隅、137坊,置录事司掌之;明废录事司,4隅划归山阴、会稽两县分掌之;清袭明制,仍设4隅,坊里数时有变化。
民国28年(1939),城内置昌福、汤公、长安、蕺望、孝义、南大、咸欢、辛植、美政、大善、秋瑾、水澄、越王、大云、锡麟、上大16镇。后并为秋瑾、元培、汤公、成章、鲁迅、锡麟6镇。35年10月,合6镇称越王镇,设90保、1228甲、21382户、92455人(1948年1月统计资料)。38年5月 ,绍兴全境解放。10月,以绍兴县越王镇,置绍兴市①,隶绍兴专区。1950年5月,合绍兴县、市,称绍兴县,置城关区。9月,城关区复改绍兴市①,隶绍兴专区。1952年撤销绍兴专区,绍兴市①改为省辖。时全市置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区。1958年2月,划归宁波专区。1960年8月,改置绍兴市人民公社,辖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大队,隶绍兴县。1962年1月,复置绍兴市,废市人民公社。1962年12月废市,置城关镇,隶绍兴县。1964年,为绍兴专区区治。
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置越城区(县级),辖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街道,禹陵、城东、梅山、灵芝、亭山5乡和东湖镇。1990年,越城区下辖4街道、1镇、5乡,有居民委员会84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112个。89759户293404人,非农业人口180086人,耕地65086亩,按农业人口平均为0.57亩。
风土人情东湖原是一座青石山,相传秦始皇东巡至此,曾采摘山上的箬草喂马,因名箬 山。因为石质属于白垩纪时期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成分简单,结构密致,石料色泽丰富,五彩斑斓,十分利于石匠开凿雕琢。因此从汉代起,石工相继在此凿山开石,经过一代代石工的鬼斧神工,遂成险峻的悬崖峭壁,奇特的洞穴深潭。
1896年,陶渊明的第45代孙会稽陶堰乡绅陶浚宣到箬 山一带考察,陶醉于此处的奇山峻水,购得地产后经巧妙设计,努力将原有岩石景观中最有特色的凸现出来。筑堤200丈,堤外为河,堤内藏湖,利用原有的山、水、洞与修建的桥、路、宅、亭点缀出一个个更富色彩和魅力的景观。
整个工程历时三年。这时的东湖山明水秀、岩奇洞幽、亭桥错落、湖洞相连极富特色。精致而小巧的东湖将奇山、秀水融为一体,石景石貌蔚为壮观。气势磅礴的石岩峭壁配以清幽的湖水,间或有一二艘乌篷小船欸乃飘过,加之青绿环绕,此番美景堪称一绝妙画卷。
陶浚宣认为“国兴于治,治端于学,非自强不足为国,非育才不足自强”,东湖修建完工后,遂独资创办了东湖通艺学堂,聘请寿孝天、陶成章等越中名士为师,最多时拥有学生114名,其中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就读与此。在1912年陶成章遇害后,陶浚宣还在东湖为他设立了纪念祠--陶社,缅怀这位辛亥英侠。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鲁迅、郭沫若等近代名人均先后来游,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
经济概况越城境内高等级公路平坦空阔,四通八达,连接各地。浙赣、杭甬两条骨干铁路和沪杭甬等二条高速公路纵横贯通。浙东运河穿境而过,东达宁波港,西连京杭大运河,内河航运发达。
越城传统手工业生产,素以酒缸、酱缸、染缸为特色,有“越酒行天下”之说,较大的酒坊、酱园多在城内。越城又有“锡半城”之称,据民国25年(1936)统计,城内有锡箔铺、坊近2000家,城乡从业者达10万之众,解放前夕,尚有700余家,近5万人赖以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市①以“维持、恢复和发展生产,将落后、消费的绍兴,变成繁荣、生产的绍兴”为建市方针。从1952年起,逐步实行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淘汰锡箔行业,发展轻工、纺织、机械工业,兴办全民、集体企业,安置社会闲散人员和待业青年。
建区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形势日益好转。至1990年,实现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24018万元(不包括在越城区内的市直属企业和绍兴县属企业产值。以下各项均依此例)。工业集体企业517家,固定资产原值18127万元,净值13148万元,产值114871万元,利润5022万元。其中产值百万元以上168家,产值、利润各占86.30%和95.12%。全区已形成以纺织、印染、制革、塑料、橡胶、包装、建材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主产纯棉布、化纤布、呢绒、毛线、服装、针织、工艺品等600多种,并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档次。
农业,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初步形成“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郊型经济。1989年,越城区有耕地645万亩,全年农业产值9147万元(1990年可比价)。其中,全年粮食总产量56550吨;蔬菜基地2030亩,年产蔬菜64万担;发展外荡网箱养鱼和人工养鳗,淡水鱼年产3317吨,外销成鳗38吨;河蚌产珠6798公斤;生猪存栏262万头;饲养商品禽8142万羽,年产蛋655吨;牛奶510吨。
商业、服务业和外贸生产迅速发展。至1990年,有区、街道所属集体商业公司14家,集体商业网点465个,年销售额71768万元。有创汇企业33家,专业生产服装、布鞋、皮革制品、卫生用品等外贸商品;自营出口产品销售收入5510万元。
1988年,越城区财政与市实行“递增上交,超收分成”体制。1989年财政收入5058万元,比1983年增近3.6倍。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279元,集体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818元。农民建房户逐年增加,1983至1990年,全区个人建房16327户,建筑面积18056万平方米。
1985年,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审核认定,越城区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盲。1986年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82.9%,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95.93%,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1990年全区有乡镇中学6所,小学76所,幼儿园96所(含教育系统办7所),1987年建育才(弱智)学校一所。1983年开展体育达标活动以来,7年评为省级先进。街道和乡镇有文化站,区有工人文化宫、广播站。并成立书法、摄影、文学、花卉、老年体育等协会和5个民间职业剧团。1987年和1989年两次举办越城区文化节。1987年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绍兴市越城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行政区划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
Yuecheng Qu
330602
312000
延安路
塔山街道
府山街道
北海街道
蕺山街道
城南街道
稽山街道
灵芝镇
东湖镇
皋埠镇
马山镇
斗门镇
鉴湖镇
东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