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恪诗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名称:《鲁文恪诗选》

年代:明朝

作者:钟惺

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诗文多多益善者[2],古今能有几人?与其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3],此外皆能勿作,即作而能不使似,使后之读者,常有“其全决不止此”之疑,思之惜之,犹有有余不尽之意焉。若夫篇与句善矣,而不能使其不善者不传于后,以起后人厌弃[4],而善者反不见信[5],此岂善为必传之计者哉!故夫选而后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古人所谓数十首、数首之可传者,其全决不止此。若其善者止此,而此外勿作,正予所谓作其必可传者也。此其识其力[6],古今又能有几人乎?[1]

作品注释[1]鲁文恪(kè)鲁铎,字振之,曾任国子监祭酒,死后谥文恪。作者的同乡前辈。

[2]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3]与其……而:与其……不知。

[4]起:引起。

[5]见:被。

[6]识:见识。力:才力。[1]

作品简析此文选自《隐秀轩文集》。原文有二则,此选其一。文中评说了选诗的三种情况:一种是“选而后作”,即由作者自己把握“不能尽善”者不作;一种是“作而自选”,即由作者自己选择善者,使不善者不传于后;一种是“作而待人选”。作者提倡“作其必可传者”,并说明这是很难做到的。[1]

作者简介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敬谷,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任南京礼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与谭元春共同编选《古诗归》和《唐诗归》,提倡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被称为“竟陵派”。著作有《隐秀轩集》,天启二年沈春泽刊本。今有《钟伯敬合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第三十二种。[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