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毛蕨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矮毛蕨
【种拉丁名】: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 Ito
【科中文名】:金星蕨科
【科拉丁名】:Thelypteridaceae
【属中文名】:毛蕨属
【属拉丁名】:Cyclosorus
【国内分布】:台湾、福建、海南、广东、香港、广西、江西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热带和亚热带
【性状特征】:植株高达1米以上。根状茎长而横走,有褐色茸毛。叶远生,近革质,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毛;叶片阔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0-80厘米,宽30-50厘米,三回羽裂;末回裂片基部彼此相连或分离,镰状披针形,钝尖头,全缘或偶有下部的为浅裂或呈波状圆齿。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的联结脉上,沿叶缘分布;囊群盖条形,并有由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 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台湾和西藏(亚东);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生阳坡或疏林下,海拔570-3000米。用途同蕨;其根状茎所含的淀粉质量比蕨要好。
【中国植物志】:4(1):223
【最低海拔】:1750
【生 境】:山坡或路边
【药用部位】:根状茎(龙爪菜)
【药用功能】:解疮毒
中药效用Pteridium revolutum (Bl.) Naka.
【药 名】:【种中文名】:毛蕨
【种拉丁名】: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 Ito
【科中文名】:金星蕨科
【科拉丁名】:Thelypteridaceae
【属中文名】:毛蕨属
【属拉丁名】:Cyclosorus
【国内分布】:台湾、福建、海南、广东、香港、广西、江西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热带和亚热带
【性状特征】:植株高达1米以上。根状茎长而横走,有褐色茸毛。叶远生,近革质,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毛;叶片阔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0-80厘米,宽30-50厘米,三回羽裂;末回裂片基部彼此相连或分离,镰状披针形,钝尖头,全缘或偶有下部的为浅裂或呈波状圆齿。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的联结脉上,沿叶缘分布;囊群盖条形,并有由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 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台湾和西藏(亚东);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生阳坡或疏林下,海拔570-3000米。用途同蕨;其根状茎所含的淀粉质量比蕨要好。
【中国植物志】:4(1):223
【最低海拔】:1750
【生 境】:山坡或路边
【药用部位】:根状茎(龙爪菜)
【药用功能】:解疮毒
中药效用Pteridium revolutum (Bl.) Naka.
【药 名】:毛蕨
【来 源】:为蕨科植物毛蕨的根茎。
【功 效】:祛风利湿,清热利尿,收敛止血,驱虫。
【主 治】: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小便不利, 用于外伤出血,寄生虫病,风湿性关节炎、尿路感染、疮毒。
【性味归经】:涩,凉。肾、肝、膀胱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敷。
【别 名】:密毛蕨(《海南植物志》)、毛轴蕨(《蕨类名 词及名称》)、饭蕨(《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 源】:为蕨科植物毛蕨的根茎。
【功 效】:祛风利湿,清热利尿,收敛止血,驱虫。
【主 治】: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小便不利, 用于外伤出血,寄生虫病,风湿性关节炎、尿路感染、疮毒。
【性味归经】:涩,凉。肾、肝、膀胱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敷。
【别 名】:密毛蕨(《海南植物志》)、毛轴蕨(《蕨类名 词及名称》)、饭蕨(《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