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
“赶庙”是赶庙会的简称,和赶集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有许多人赶远路去做些小买卖,更多的人赶着去购买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两者区别在于赶集的场所必是人口稠密的集镇,而庙会凡在有寺庙的地方都可以办;赶集每年十几次到几十次不等,有的是每月初一、十五逢集,有的是每月三集,初几、十几、二十几,赶庙会却每年只有一两个固定日子,这日子一般和所供的神灵有关。还有两点不同:集日一般只是一天,庙会则持续五至七天甚至长达十天的;集日一般没有庙会的演戏和供神等宗教活动。“大跃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祭神之类的宗教活动被取消,出于尊重老百姓习惯,时间还是那个时间,戏还是让唱,但在官方文件里不再称“庙会”,而称“某某村物资交流大会”,老百姓为省事便称之为“赶交流”。而且不管村里有庙没庙都可以“赶”了。
故乡童谣唱道:“拉锯,扯锯,姥娘门前唱大戏,瞧三姑,看戏来,拉闺女,带女婿……”说的就是庙会活动的事。
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赶集赶集,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之称。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赶庙会赶庙会,是市境土民、白民最为隆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