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胚胎学
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 embryology)是胚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不同的生物间比较它们的个体发育,阐明其发育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科学。比较胚胎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门类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异同,从而探讨其在系统发生上的相互关系。19世纪初爱沙尼亚胚胎学家冯·贝尔(K.E.von Baer)等,首先就脊椎动物发展了比较胚胎学,为进化论的确定提供了一方面的基础,进化论确定后,作为探索生物系统发生的基础科学,整个动物的比较胚胎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生物发生律)。
对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是从观察和描述一种或少数几种动物的胚胎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不同门类中的许多种类。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基于描述方法的胚胎学称描述胚胎学,包括分门动物胚胎学和系统胚胎学;基于比较方法的胚胎学即比较胚胎学,它是在描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胚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由低等到高等各个动物门类,涉及到动物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直到全部历程,而且还涉及到每个器官和系统。它一方面要说明同一或同类构造或器官在进化层次不同的动物中的生成过程以及形态上的异同点,同时还要根据各类动物在进化中的地位来说明不同构造或器官在它们个体发生中生成、改变、退化或消失的原因。
比较胚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①使人们能够更深刻了解某一构造或器官发生的规律和意义;②加深认识系统发生与个体发生间相互制约关系;③为说明生物进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证据。
比较胚胎学虽是在描述胚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实验胚胎学和化学胚胎学资料的积累,必将导致对发育机制进行比较。例如关于原肠形成和形态发生运动,预定器官的分布、诱导作用和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现有资料便可作为比较的基础。此外,随着对发育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比较的研究也会在分子水平上展开。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动物发育的共性和各类动物的进化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