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属
代表种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1]
特征形态学完整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二十面体,具有双层衣壳,直径75~80nm,表面的A型突起宽约10~12nm,长约8nm,连接在位于病毒内核上的B型突起尾端。内核直径约57~65nm,表面有12个高8~10nm、基部宽23~26nm、顶部宽14~17nm的B型突起。在没有经过固定处理的负染色样品中,可观察到具有B型突起的内核粒子,难以看到完整的双层衣壳粒子。裨草齿叶矮缩病毒粒子略大于水稻齿叶矮缩病毒。[1]理化特性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为一个沉降组分,在pH=6.0~9.0时稳定。病毒在0.1mol/L氯化镁中稳定,在0.5mol/L氯化镁中B型突起从内核粒子上脱离,在2mol/L氯化镁中整个粒子解体。病毒在4℃下保存7天以及在50℃下10min仍保持侵染性,但在60℃下10min失去侵染性,经3次冻融仍具有侵染性。病毒含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活性。[1]核酸为10个线形dsRNA片段(S1~S10),单个RNA片段相对分子质量范围0.6×10^6~2.9×10^6(1162~3849nt)。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15×10^6,基因组总长为26066nt,裨草齿叶病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78×10^6。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最近已得到测定,其S4和S10片段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相应的移动位置要大,表明它们可以分别是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S3和S9片段位置。两种病毒的基因组片段具有相同末端保守序列5’GAUAA…(G)GUGC3’,但与植物呼肠孤病毒属和斐济病病毒属的末端保守序列不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NA能与裨草齿叶矮缩病毒很微弱地杂交,但不能与水稻矮缩病毒的核酸杂交。[1]蛋白质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由5个具高度免疫活性的主要结构蛋白和至少5个次要结构蛋白所组成,另外还有3个非结构蛋白由基因组dsRNA体外翻译而得以确认。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S5、S8、S9片段分别编码一个分子质量90kDa的次要结构蛋白(可能是一个鸟苷酸转移酶)、一个67kDa的主要结构蛋白(再自我剪切成2个蛋白)和一个38kDa的主要结构蛋白,有证据表明P9蛋白参与介体传播。S7和S10片段分别编码两个非结构蛋白,S4片段可能编码一个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其第二个ORF产物功能不详。裨草齿叶矮缩病毒由4个主要结构蛋白和3个次要蛋白组成。两种病毒结构蛋白大小不同导致了它们外层衣壳形态的不同。[1]
基因组病毒基因组为10线形dsRNA的3’端既无Poly(A)也无类似tRNA结构,RNA片段具有高度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有9个片段含有单个大的ORF,S4片段含有2个大的ORF。S3、S8和S9片段编码蛋白是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而S7和S10片段编码产物并没有在病毒粒子中发现。S8片段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蛋白可以自我催化裂成至少两个多肽,其中一个多肽是主要结构蛋白。S4片段编码的较大蛋白可能是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其他基因组片段编码的蛋白见表。病毒在受侵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诱发产生病毒基质。[1]片段
dsRNA大小/nt
蛋白名称
蛋白预测分子质量/kDa
蛋白实际分子质量/kDa
功能和位置
1
3849
P1
137.7
137
病毒内核相关蛋白(B型突起)
2
3810
P2
133.1
118
内核蛋白
3
3699
P3
130.8
130
主要内核衣壳
4
3823
P4A(Pol)
141.5
145
RDR聚合酶
P4B
36.9
(未知)
5
2682
P5(Cap)
91.4
90
加帽酶/鸟苷酸转移酶
6
2157
P6
65.6
7
1938
NS7
68
66
(非结构蛋白)
8
1814
P8
67.3
67
前体蛋白
P8A
25.6
蛋白酶
P8B
41.7
47/44
(主要衣壳)
9
1132
P9
38.6
37
介体传播因子(突起)
10
1162
NS10
32.3
32
(非结构蛋白)
抗原特性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水稻齿叶矮缩病毒与裨草齿叶矮缩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1]
细胞病理病毒存在于寄主植物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筛管中,引起细胞增生和肥大,在叶片及叶鞘上产生耳突。病毒粒子可在植物和介体昆虫组织中增殖,在细胞质中产生由纤维状物质组成的细胞基质,病毒粒子通常处于病毒基质,少数散步在细胞质中,不在细胞核内。位于病毒基质和细胞质内的粒子形态大小相似,缺少完整的蛋白外层,包含病毒粒子的管状物仅在介体昆虫组织中发现,在水稻细胞中未观察到。[1]
生物学寄主范围病毒的自然寄主限于禾本科稻属的一些植物以及介体昆虫,实验中可侵染玉米、大麦、黑麦、燕麦等,引起寄主植物韧皮部细胞增生。[1]传播在自然界由韧皮部取食的飞虱传播,尤其是稻飞虱(Nilaparavata lugens),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由稻飞虱传播,裨草齿叶矮缩病毒由裨飞虱(Sogatella longifurcifera)和条飞虱(S. vibix)传播,介体获毒时间大约3h,潜伏期约9天,病毒在虫体内可以增殖,带毒昆虫可间隙性地终生传毒,不能经卵传播。[1]地理分布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发生在东南亚和远东地区一些国家,裨草齿叶矮缩病毒在台湾有报道。[1]
分类该属有2个种,代表种是水稻齿叶矮缩病毒。[1]中文名
学名
国际基因库登录号码
裨草齿叶矮缩病毒
Echinochloa ragged stunt virus(ERSV)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
S1:[AF020334],S2:[AF020335]
S3:[AF020336],S4:[U66714]
S5:[U33633],S6:[AF020337]
S7:[U66713],S8:[U46682]
S9:[L38899],S9:[L79969]
S9:[L38900],S10:[U6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