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莎草兰为兰花的一种,附生草本,假鳞茎近卵形,花下垂,狭钟形,几不开放,稍有香气,奶油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时略有淡粉红色晕或唇瓣上偶见少数红斑点,褶片亮橙黄色,蒴果椭圆形。

中文学名:

莎草兰

拉丁学名:

Cymbidium elegans Lindl.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树兰族

属:

兰属

亚属:

大花亚属

种:

莎草兰种

目录

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命名争论

形态特征莎草兰结构图

附生草本;假鳞茎近卵形,长4-9厘米,宽2-3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6-13莎草兰

枚,二列,带形,长45-80厘米,宽1-1.7厘米,先渐尖或钝,通常略2裂,关节位于距基部4-10厘米处。花葶从假鳞茎下部叶腋内长出,通常长40-50厘米,下弯;总状花序下垂,具20余朵花;花苞片小,长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2-2.1厘米;花下垂,狭钟形,几不开放,稍有香气,奶油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时略有淡粉红色晕或唇瓣上偶见少数红斑点,褶片亮橙黄色;萼片狭倒卵状披针形,长3.4-4.3厘米,宽7-9毫米;花瓣宽线状倒披针形,长3-4厘米,宽5-6毫米;唇瓣倒披针状三角形,长3-4厘米,3裂,基部与蕊柱合生约2-3毫米;侧裂片多少围抱蕊柱,常具很小的乳突,边缘无缘毛;中裂片较小,长8-10毫米,宽5-6毫米,中央有1个密生短毛的斑块,边缘稍波状;唇盘上的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在近末端处汇合并具短毛,在基部增粗并在两褶片间形成槽状凹陷;蕊柱长2.8-3.2厘米,腹面下部疏生微毛;花粉团2个,近棒状。蒴果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花期10-12月。

分布及生境产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生于林中树上或岩莎草兰画图

壁上,海拔1700-28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缅甸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命名争论本种的最早名称应为Cymbidium longifolium D. Don (1825) 。但因Lindley用此名称莎草兰花瓣

来指另一种植物,亦即长叶兰Cymbidium erythraeum Lindl.,并被后人长期沿用。后者虽已恢复使用,但若再用Cymb. longifolium D. Don取代Cymb. elegans Lindl.又会引起混乱,故Du Puy et Cribb建议废弃Cymb. longifolium D. Don [见Taxon 37 (2): 487. 1988]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