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带鹀
基本信息
红领带鹀(4张)
【中文名称】红领带鹀
【拉丁学名】Zonotrichia capensis
【命名者及时间】Müller, 1776
【英文名称】Rufous-collared Sparrow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带鹀属
【亚种分化】25种
物种特征红领带鹀属小型鸣禽,头部有独特的标记,背部褐色,有黑色条纹,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主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蜘蛛。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由雌鸟在地面或树上、灌丛内筑碗状巢,卵蓝绿色或淡绿色,12至14天孵化。雄鸟帮助喂养雏鸟。
分布范围分布于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