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

电影信息片 名
The Pianist
译 名
钢琴师
年 代
2002
国 家
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类 别
剧情 / 战争 / 音乐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8.5/10 (33,465 votes)
片 长
2:28:51
演职员表导 演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主 演
艾德林 布罗迪 (Adrien Brody) ...... Wladyslaw Szpilman
托马斯 克莱彻曼 (Thomas Kretschmann) ...... Captain Wilm Hosenfeld
弗兰克 芬利 (Frank Finlay) ...... Father
托马斯·克瑞士曼Thomas Kretschmann
艾米莉亚·福克斯Emilia Fox
Maureen Lipman ...... Mother
Emilia Fox ...... Dorota
Ed Stoppard ...... Henryk
Julia Rayner ...... Regina
Jessica Kate Meyer ...... Halina
Michal Zebrowski ...... Jurek
获奖纪录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简介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关于影片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并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德国军官默许他的存在并向他提供食物,斯皮曼得以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皮尔曼的书被重新发现并于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
幕后花絮68岁的波兰斯基曾于1968年和1999年两次出任戛纳电影节评委,其中第二次是任评委会主席。他也曾四次送片参展戛纳,但得到金棕榈首奖还是头一遭。 《钢琴师》以二战中的华沙为背景,讲述一位著名的犹太钢琴家被限制只允许在犹太人区生活。在那里他受尽凌辱。他逃出来后在城市的废墟中藏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帮他生存下去。
波兰斯基是犹太人,出生于法国。二战开始前,他回到了波兰,得以逃脱屠杀;但他的母亲却死在了集中营。他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会把波兰历史中这惨痛的一章拍成电影。”
有一天,波兰斯基拿到了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他看到第一章时,立刻意识到这个题材将成为他的新片所要表现的内容。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他希望他拍出来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于事实,而不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电影。 当波兰斯基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时,泪水一下涌出,《钢琴师》的男主角饰演者亚德里安-布罗蒂替他拭去了眼泪。
接过奖杯时,波兰斯基说:“能以一部代表波兰的影片拿到大奖,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
Kenneth Tynan(编剧)在改编Macbeth(《麦克白》)的时候质疑Polanski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Polanski(导演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 战争爆发的时候,Polanski刚6岁,他的父母试图逃到华沙去,最后还是回到了Krakow,被赶进了那里的犹太人区。象Pianist里的小孩一样,Polanski会从铁丝网下爬出去找东西。 他父亲预感到将来,事先安排好了如果出了事就让一家非犹太人的波兰家庭照顾小Polanski。当清洗开始的时候,他父亲就把他从铁丝围栏底下推出去让他去找那家人 。Polanski去了却没找到人,他又回来了,父亲和其他人排着队被赶着走,Polanski追上来说找不到人,他父亲只是说“走开” Polanski只好走了 。
他终于找到了那家人,后来又被转移到乡下的一家人,那家人几乎与世隔绝,就靠自己种的东西吃饭,Polanski在那里呆到战争结束 这时他才知道怀孕的母亲已经死在集中营,而父亲则活了下来得以团圆。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日子里,Polanski和两个幸存下来的孩子组成了一个三人帮, Ryszard Horowitz,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孩子,也是Auschwitz(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生还的年龄最小的人之一。
他就是被Oskar Schindler(奥斯卡•辛德勒,参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救下来的那帮犹太人里的一个,在电影里,他是躲到厕所粪坑里的那个小男孩。
他后来也去了美国,成为著名的摄影师,以荒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画面颇的广告界推崇。
他回忆道:我们会说1万个不同的故事,但从来不说自己在战争中遇到的事情。
关于Polanski,他说:我觉得他试图创造一个正常的生活。你需要异常的坚强才能经历他经历的而免受劫难。他在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间建立了一个坚固的盾牌。
对于影片Pianist,Horowitz丝毫不惊讶。他回忆道1985年他和Polanski吃饭,当时正在拍Frantic(巴黎夜惊魂),同吃的还有Harrison Ford(哈里森•福特)和他老婆。
饭桌前Polanski突然开始讲Horowitz在集中营的故事。当时完全就象一场戏,他一手制作的。但是,Horowitz说,他肯定不会讲他自己的故事。
这次他不过是找了Wladyslaw Szpilman(斯皮尔曼)。
Szpilman在战争一结束就写了这个故事,据他儿子Andrzej说,即使还活着,Wladyslaw也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他写了书后就没在读过。 这和Polanski何等相似 !
在99年的采访里,Szpilman说:对于我,战争太残酷了。但是战争结束了后我很忙。我没有时间去想失去的亲人,只是现在我会想一想。年轻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什么。
在写剧本的时候,Ronald Harwood说虽然他也是个犹太人,但是对于当年犹太人区的事情当然没有什么亲身了解。
Polanski会给他讲一些自己的故事,明显带着距离,就好像这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事情。
Harwood回忆到他们在一开始收集素材的时候看了很多纪录片,德国的宣传片,关于犹太人区的,对他来说那几天真是让他沉重的几天。
可是Polanski好像一个纯粹的电影工作者那样看。他看上去还非常高兴。Harwood说:真是怪死了。
人帮的另外一个成员是Roma Ligocka,她是Polanski的表妹,有个外号叫红衣女孩。因为在犹太人区里的时候,她有一件红色的羊毛外套。
Schindeler’s List里的小女孩就是她
后来当Spielberg(斯皮尔伯格)得知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的原型其实并没有死的时候,惊讶无比。
Ligocka最近出版了回忆录,里面提到Polanski,知道如何扒上电车或者卡车,哪里能够找到吃的,哪里最适合躲藏,也常常给其他孩子几个子让他们做些古怪的事情
在她眼里,Polanski是个不会屈从于家庭生活的人。最早的日子里,每当有人冲他喊叫,他就会大哭,或者跑掉。Polanski也没什么教养,相当好斗,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爱开各种各样的恶作剧。
在Ligocka眼里喜欢出风头的Polanski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永远跟媒体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恩怨。
1995年的一次访谈,Varity Fair的记者问Polanski最讨厌谁?
Polanski答道:那些没经我认同的传记作者。
2000年Polanski看了他的律师给他的书才考虑去拍摄The Pianist 。他推掉了Schindler’s list。影片出来了后他很喜欢,但是非常讨厌影片里的Ligocka的形象,那红色的衣服太伤感了。他讨厌伤感
在Pianist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赤裸裸的煽情, 影片中扮演母亲的Maureen Lipman回忆一个场景,大家刚被赶进犹太人区,小妹站在窗前看到工人们在砌墙 在排练的时候小妹的演员的声音很大,也很惊狂的样子。Polanski大为不满的说不,不是那样。他站到窗前,说“看,看”,没有一点感情。
在Polanski的回忆录里,他写道当围墙砌起来的时候,他号啕大哭。 可是谁有知道真的Polanski呢,那回忆录,看上去就像是跟媒体开的玩笑。 Polanski曾经说过,我不想让我过深的陷入过去。是的,我知道暴力,我的一些电影里也有暴力,但是这两个并不相连。我的艺术是虚构的。
在Pianist里,踏上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前,Szpilman被一个认识人揪了出来,让他快跑。写剧本的时候,Polanski说:我记得当初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他们跟我说:不要跑,要走。
Polanski从来就不简单,简单不属于他。
但是童年带来的孤独和异化的感觉,或许深深印在他心里,通过他的一部部的影片释放出来。
当年在评论69年Tate被杀后追逐他的媒体时说到:“That was the life you lived. Those were the films you made. So that was the way you died.”(这就是你过的生活,这就是你拍的电影,所以,这就是你死去的方式)——Jay Rayner,Through the past darkly,The Observer,November 3,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