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露山体治理与水土保持
版权信息作者:戴金水,刘灼华,张强编著
出 版 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7-1
版次:1
页数:130
字数:220000
印刷时间:2010-7-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807348573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超过国土面积50%的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存在大量裸露坡面,侵蚀相当严重,这些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在修公路、铁路,采石、开矿.建水库、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形成大量裸露坡面工程创伤,针对这些裸露坡面工程创伤进行治理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裸露山体矿山为例,石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击石取火,今有石材建筑等等,这些都使人类与石材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工程相继启动,对于建筑材料特别是各种石材的旺盛需求,促使各地形成了许多裸露山体。众多的裸露山体矿山开发虽然满足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但由于过度开采,缺少科学治理,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造成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破坏城市生态景观等,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正确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研究开发科学的治理方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必须解决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课题。废弃裸露山体的治理首先要解决裸露山体边坡的稳定问题,在坡面稳定的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水土保持学、园林园艺学等学科技术,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实现草、灌、乔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防与治理并举,尽可能减轻裸露山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本书既是开展裸露山体治理与水土保持相关课题的总结,也是裸露山体和矿山治理经验的提炼。
本书由戴金水、刘灼华、张强、张玉昌、高丽霞、于浩淼、袁智雷等编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丽霞研究员、刘念教授,东北大学邹宇超教授,广东省水利厅深圳市水土保持办公室陈霞高级工程师等审阅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既可供裸露山体、矿山治理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施工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参考。
目录前言
第1章裸露山体治理概述
1.1裸露山体基本现状和基本特征
1.2裸露山体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迫切性
1.3国外相关裸露山体治理现状介绍
1.4裸露山体治理和水土保持的依据及引用标准
1.5裸露山体治理原则
1.6裸露山体治理模式和程序
第2章裸露山体的稳定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2.1裸露山体边坡类型与破坏形式
2.2裸露山体稳定性调查
2.3裸露山体的勘查
2.4裸露山体边坡稳定性评价
2.5裸露山体边坡治理
第3章裸露山体的生态治理和水土保持
3.1植被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研究概述
3.2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的关键
3.3影响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的环境因素
3.4裸露山体各区的水土流失危害及分区治理
3.5裸露山体水系理顺
第4章裸露山体坡面生态修复技术
4.170以下坡面的治理方法
4.270以上坡面的治理方法
4.3安全施工技术
第5章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植物选择
5.1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植物选择原理
5.2生物多样性原理
5.3主要乔木、灌木、草种、藤本品种简介
5.4裸露山体生态恢复技术的植物配置实例
5.5种子处理技术
第6章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养护技术
第7章裸露山体生态治理安全文明施工
7.1裸露山体生态治理安全施工
7.2裸露山体治理的文明施工
第8章主要机械设备及材料介绍
8.1主要机械设备
8.2主要材料介绍
第9章废弃裸露山体的景观规划和改造利用
9.1废弃裸露山体的景观规划和改造利用概述
9.2采石废弃地景观规划与改造利用的理论基础
9.3城市内采石废弃地景观规划与改造利用的方式
9.4相关工程技术措施
第10章典型裸露山体整治设计施工案例
10.1深圳市布吉郁南、吉岗裸露山体边坡整治绿化工程项目概况
10.2项目区现状
10.3方案设计原则及重点
10.4生态复绿措施设计
10.5养护措施
10.6验收标准
10.7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第11章裸露山体治理工程验收
11.1验收条件
11.2验收依据
11.3验收程序及相关规定
11.4主要单位工程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11.5复绿工程
第12章裸露山体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经济学
12.1裸露山体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经济学的意义
12.2生态恢复、水土保持经济学的支撑理论
12.3生态恢复经济学的内涵
12.4生态恢复、水土保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12.5生态恢复、水土保持经济学的特点
12.6生态恢复、水土保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7展望
参考文献与资料
后记